三秦大地就是我的根 1948年,19岁的刘力贞已经有了两年的党龄,成为延安大学校部秘书。这期间,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当时在《群众日报》工作的记者张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各类专业人才,20岁的刘力贞选择学医,“父母都说过,革命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怎样才能为老百姓做好事呢?在我看来,不仅要让大家有吃有穿,而且应该有病能治,让人们生活得健康幸福!”1949年,她离开母亲独自北上,先到哈医大学习一年,毕业后,她不满足只能“开点阿司匹林和白开水”,后又选择到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继续深造,这一学就是五年,毕业后,上海第一医学院选拔副博士研究生,刘力贞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中,成为10名入选者之一。这期间,由于学习紧张,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958年回到陕西,到西安市医学院任职。 上世纪60年代,陕西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省上派一支医疗队到陕北重灾区米脂县巡回医疗。当时刘力贞结核病还未痊愈,经常发低烧,她拖着病弱的身体,担任30多人规模的救灾医疗队队长,风餐露宿地辗转在沟沟壑壑的黄土梁,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采访中,记者请她回忆当时治病情景,但老人摇摇头,“太多了,具体的病例记不清了,那时候老百姓真苦,我们医疗队只能哪有病人就赶过去治,治完了又马不停蹄往下家赶。在没有手术台的情况,我让几个医疗队员举着灯泡为病人开刀。” 之后,刘力贞一直没有离开三秦大地,尽管有好多调动的机会,但她都坚守在岗位上。1979年,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工作会议补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力贞作为区里的人大代表参选,并高票当选。但刘力贞不愿离开自己的业务工作,迟迟没有去省人大履职,最终在1987年,58岁的刘力贞从业务岗位上退下来后,才到省人大常委会履新,主抓科教文卫工作。好多人认为,好不容易从业务岗位上退下来,应该颐养天年,但刘力贞却更忙了,“大家选我是信任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她一上任就往县乡跑,“那里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有一年,一个叫“山丹丹”的小学生给她写信,说村里穷得办不起学,自己很想上学。刘力贞看了信后心急如焚,立马启程赶到几百公里外的山区。眺望远山,她眼里噙着泪花,“没想到,父亲几十年奋力改变的地方,今天还穷成这样,孩子们连上学的基本条件都没有”。刘力贞立誓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她四处联系,在任6年期间建起5座希望小学。并为缓解三元县等地的旱情,协调有关部门为老百姓建起两座拦河大坝。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退下后,她又担任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会长,只要对老区发展有利的活动她都要参加,坚持为老区发展发挥余热。 从当时的热血青年到如今的耄耋老人,几十年来,她的脚步一直站稳在这片生养她的土地。老人说,“只要心是热的,脚步就是稳的”。现在老人有时唱两句秦腔,她喜欢唱一段秦腔——《花木兰替父从军》,“劝爹爹放宽心村头站稳,儿我有心中话禀告父亲,遇国难我理应挥戈上阵,也为了尽孝道替父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