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村夫遥星 于 2014-4-24 22:57 编辑
开卷未必有益 陈天生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庆幸才是。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心情反而比平日更加沉重。 “开卷有益”,是我从懂事起就知道的古训。所以,我一生爱书如命。小时候,我常去表哥李维国家,翻看他家成套的连环画。我当农村干部时,村里有位外号叫“谢七爹”的地主,出身于大官僚世家,藏有很多古书。我就经常去他家借书,并向他请教。在武汉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我几乎天天都泡在图书馆。参加工作后,不管到哪里出差,我都要到当地的书市“扫荡”一番,见到好书,必是要买的。定居北京后,我坚持每周都要到书店去侦察一次,看有没有新出的好书。可是,近些年,我很少去书店了。其原因,用时髦的话说“你懂的”。 在改开以前,高校里有一种说法,叫“一本书主义”。那意思是说,一个学者用毕生的学识与精力,写好一本书就可以了。所以,凝聚一个学人一生心血的书,谈起来就大开心智,大长知识,当然是“开卷有益”了。可现如今,写书的人都与时俱进了。有位年轻人告诉我,他一个星期就可以写一本书!他已出版了八十多本书了!前不久,我与几位年轻人在咖啡厅聊天,忽然,一位三十来岁的青年收到一条短信。他忙打开手提电脑,说,对不起,我要写两篇文章,你们先聊着。我有点惊讶,在这种场合还能写文章?不到一小时,他关了电脑,说写完了,赚了两千块!我问其写作秘诀,他笑了笑,哪是写呀,从网上一划拉,粘贴一下就可以了,发给约稿单位就交差了。对此,我只能自叹不如。可想而知,读这样的“作品”,是什么感觉!这使我想起一件事。那是2007年底,我主持某报社工作,向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约稿,闲聊时,谈到他发表的几篇很不合时宜的文章:“您就不怕别人批判您?”老教授一下子站了起来,哈哈大笑:“现在有人批判我,他也没那个能耐,你看,当今天下,有几个人写的了好文章”!果然,不久媒体上发表了一组批他的“文章”,都是一些文字垃圾,不仅没有“击中要害”,倒是象为老教授作了一番广告,使这位教授“大器晚成”,骤然间成了知名人士。 媒体上曾发表过一个所谓的“调查”,说是中国人读书最少。这个调查结论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但中国人为什么读书少?其原因之一,想必就是没有多少好书可读,开卷未必有益啊! 现在出书最多的,恐怕只有两种人,有权人和有钱人。真正搞“一本书主义”的,是少之又少的。再说,有了好书稿,出版社也未必愿意出版,因为真正的学者大多囊中羞涩,自费不了啊!这也怪不得出版社,因为他们也要“文化产业化”,也要自负盈亏啊!于是乎,一边是出版事业繁荣,一边是读书人渐渐少了! 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的意思是多读才能善写。在钱能通神的环境中,作为一个读书人,还是祈盼书能通神,学者多写好书,世人多读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