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教你怎么当家长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针对这份教大家如何当家长的文件,有很多吸人眼球的意见,同时也给“虎妈狼爸”们一些警示。
亮点一:家长要培训“上岗” 各行各业都有岗前培训,可当父母却没有。孩子生下来之后,家长按照自己的方式养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少有家长有“第一任老师”这样的概念。 “各地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并通过培训讲座、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 家庭教育工作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普及家教知识,更新家长观念,提升育人水平。
亮点二:家长要因材施教 《指导意见》除了明确家长要进行培训学习,还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进行个性化教育。家长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特征,把握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明确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让他们度过快乐的童年,而获得有益身心的发展;对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救技能;对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与学校配合,减轻学业负担。
调查:家委会、QQ传授育儿经 面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机制,作为家长一面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另一面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补习班,在各种压力下,诞生了很多“虎妈狼爸”。 为了提早应对这些压力,使得很多幼儿园,尤其是起步较晚的部分民办园,为了自身的发展,顺应家长的需求,提前教授小学算数、写字等课程。从根本上说,是家长意识违背了学前教育规律。 近些年来,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如家庭教育讲座,专家传授科学育儿方法;学校成立家委会,组织优秀家长分享育儿经验。此外,发宣传单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小册等多种形式。 “90后渐渐升级为父母,对年轻家长善于运用网络的现象,现在的学校、幼儿园都纷纷建立微信群、QQ群。”咸安区学前教育协会秘书长夏天表示,通过网络给家长分享教育理念,或者通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向家长传达新的教育理念。
建议:建立多重学习方式 在教育中,出现抢跑现象,与家长攀比心理有很大关系。别人的孩子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强。在这种心理下,家长出现焦虑,越焦虑对孩子的期盼就越高。因此帮助家长转变这种教育观念是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 夏天表示,目前很多家长的教育,以成绩不好就送进补习班的方式。补习成绩不理想就认为是补习班不作为。“有时候家长要思考,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为什么不听话,可能就是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夏天说,家长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意见》反对家长给孩子学习施压,但也不是意味着家长要对孩子溺爱,该讲原则就要按照原则办,因材施教,用对的方式给孩子合适的爱。 因此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做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关注,多方式的对家庭教育实施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