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不沉默 于 2016-5-29 17:50 编辑
高考结束后,就等待分数公布了
分数公布后,就是很重要的志愿填报环节了
现在的填报志愿方式基本都是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是相对于从前传统的分级志愿来说的
当年填报志愿是第一、第二、第三志愿
更早的时候是分数出来之前就报志愿
考生根据自己估算的分数
再对照学校往年的招生分数线来填报
加上那时的信息、资料严重匮乏
大多数都是盲目填报的
而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志愿
也基本上都是第一志愿才起作用
除非是很少人填报的学校和专业
后来,改为知分填志愿
也就是分数出来后才填报志愿
这样就好了很多
但由于投档比例比较大(有的高达1.2)
所以,投了档也有许多被退回的
再后来,神奇的平行志愿出现了
基本解决了盲目乱报导致的各种问题
这也是计算机信息化发展成熟的产物
在手工半手工投档的年代
要实现平行志愿几乎是不可能的
![]()
所谓平行志愿,重点就是平行二字
平行志愿下,不再有第一第二第三志愿的分级
所有填报的志愿都是平行的
也可以理解为都是“第一志愿”
平行志愿是计算机自动计算自动投档
比如考生A报了6个平行志愿
计算机会先检测该考生的第一个志愿
将第一个志愿同该校的投档线比对
如果达线,即投出档案
如果不达线,自动比对第二个志愿和学校
依此类推,直至投出档案
如果到了最后一个志愿,还是没达线
对不起,投档失败,只能等着调剂或报征集志愿了
那么,高校的投档分数线又是怎么划定的呢?
其实也是计算机自动计算出来的
比如北京大学在湖北招生70个人
计算机首先将第一个志愿报了北大的考生统计出来
那么投档线就会是分数最高的第70个考生的分数
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举例
实际上还有很多更加细致的算法
因为其中还有各专业分数线的划分
以及其它各个细节的比对
但只要设定好了算法,对于电脑来说,不是问题
![]()
关于投档,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投档比例
也就是向高校投档的“富余量”指标
比如前面举例的北大向湖北招生70人的问题
实际上湖北省招办向北大投去的档案不只是70份
这里有一个比例,在平行志愿下,一般是1.1或1.05
假如是1.1, 则投去的档案数为70x1.1=77份
那么原则上将有7份档案被退回
这个对于考生来说就是很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很大限度的保证了高分考生不落榜
但并不能完全杜绝,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这个比例
近几年都有一些分数很高但最终没被录取的例子
不过,碰到这种情况,各省招办都会尽力争取
会说服高校多增加几个机动名额,不退回档案
但这个成功率并不会很高,因为高校机动名额有限
当然,退回档案也并不一定就没有机会了
假如填报的志愿中还有其它学校没有招够学生
则省招办也会向这个学校投档,一般就会成功
但在平行志愿下,这种机会并不多
同时省招办也会向各学校争取一些额外名额
以便让更多的考生投档录取
这就是所说的调剂
![]()
虽然平行志愿规避了很多风险,也没那么麻烦了
但平行志愿的填报也要小心谨慎
首先,对想填报的学校要有足够的了解
主要是该校近几年在本省的录取分数线及招生数量
大概估计出可能的分数线范围
其次,考生填报的几个学校“档次”一定要拉开
这里说的档次,主要是指录取分数线
通常,前面两个志愿是可以“冲一冲”的
也就是说预计的录取分数线比自己的分数稍高一点
因为这个分数线是根据报志愿的数量而变动的
中间的两个学校可以选跟自己分数线相当的
自己喜欢的学校以及专业
而最后两个,则是用来保底的
即预计的录取分数线比自己的分数稍低的
以便保证第一轮能够投档录取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也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
就是前面的三四个志愿
最好是招生数量比较少,专业也都能接受的学校
这样的话,往往没有多余投档,一对一
同时,选择专业服从调剂
即使不是自己填报的专业,也能接受
如此,就避免了被退档的风险,只要投档就能录取
因为平行志愿最怕的就是档案投了出去又被退回
这样就很可能会导致最终没有被录取而去征集志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