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南方地区经过短暂沉寂的雨水又逐渐加强,正在经历着近40年最多雨的季节。4月份以来,许多南方地区已出现10多次区域性强降水,在强降雨袭击下,诸如深圳、武汉等许多城市内涝频发,给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和人员伤亡损失。
城市内涝频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这几年来,逢雨季必涝几乎具有了周期性,城市里汽车“潜水”、市民“看海”也不算奇景。再看看这几年来雨季频发的城市内涝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一串串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倍感沉重,一场场内涝事件仍犹在眼前。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暴雨导致79人死亡,1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受损,10660间房屋倒塌,116.4亿元经济损失。
2013年7月15、16日,暴雨侵袭辽宁多座城市,沈阳、阜新等地均出现严重城市内涝。
2014年7月27日,安徽合肥突降大暴雨,致使长江东大街与东一环路下穿桥严重积水,数十辆车被困。4月7日,长沙遭遇暴雨袭击,城区内多处出现严重内涝,部分街道变成了“泽国”。
2015年,长沙遭受内涝的城市。这一事件被网民调侃为“2015年的第一波城市海景”。
今年以来,深圳、武汉等城市已经内涝数次,给当地百姓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检验一个城市是否为百姓办实事的良心城市,一场雨足矣,如此看来,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不合格。为何我们的城市“年年防涝年年涝”?当一场场内涝发生时,我们的家园周期性上演着财产、人员伤亡的悲剧,甚者一年比一年涝得更严重。城市内涝频发,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真该值得地方政府好好反思。
客观的说,种种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首先是降雨量过大的“天灾”,但“天灾”不可控制,我们还是来看看“人祸”的因素。
针对频发的城市内涝问题,业内专家研究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原因:城市河道的调蓄能力降低;城市超常规发展,规划不合理、地面水泥化严重,导致城市自我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偏低,一般为一小时雨量1至3年一遇,不能满足雨季防洪排涝的需要。为什么会如此呢?究其根源,在于“城市建设重地表,轻地下”的因素,导致排水系统落后、城市绿化面积,跟不上城市发展,最终导致了城市内涝频频发生。
“重地表,轻地下”实则导致面子工程盖过良心工程。在汹涌而来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建设“重地表,轻地下”并不是哪一个地方的特例,所有的地方城市建设都是如此,还是因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在主导。如何说呢?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省到市县,对于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还是唯GDP。最能体现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还是城市化建设,其中最光鲜靓丽的风景线便是地表建设,也就是所谓的面子工程。而称作良心工程的排涝设施建设深处地下,不但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小,且投资巨大,难以为地方政绩工程添上浓墨重彩。所以,地底工程难以被重视,导致排涝防洪设施设计过于简单、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较强降雨排涝的需求。
城市化建设能够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大部分粗放型、求政绩式的城市化建设,既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不注重公共服务功能建设,长期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才是真正的城市内涝频发的罪魁祸首。
“天地乃人之本,天地有亏,则不能安吾年。欲安者,先安天地,然后可长安。”那与自然完全隔离高楼林立的城市,看似繁华美丽,实则内里脆弱不堪、危机四伏。摒弃追求面子上的繁华,而追求城市化建设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为民服务功能建设,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城市化建设之路,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天灾人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