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道夫 于 2016-9-2 08:02 编辑
读过姜洪先生《罗胸怀的意义》,照葫芦画瓢,写一下《故垒诗经》的意义。 其实,《故垒诗经》就是罗胸怀写的,写《故垒诗经》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说罗胸怀的意义。 2016年8月20日,在《故垒诗经》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在对《故垒诗经》一书充分肯定的同时,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故垒诗经》的体裁定位问题。是散文?是报告文学?是诗歌评论?都有点像,但都不是,最后的倾向性意见是,《故垒诗经》是一部“文化随笔”。
即使已经认定《故垒诗经》是一部“文化随笔”,但是大家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与以前见到过的余秋雨的“文化随笔”不是太“合拍”。那么,《故垒诗经》到底属于哪一个类别?其版权页上,出版社的分类为“古典诗歌—诗歌研究”。可是在那天的研讨会上,有专家就直言不讳地说过,《故垒诗经》从一个大学老师的角度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算不上学术著作,大学的老师基本上也没人会去写,即使写了也没用,因为这类作品既不能为评职称加分,也不能申报课题经费。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故垒诗经》是一部象牙塔里的人“不屑于”去写的书,也是一部单靠某一位纯粹的诗人、历史学者或者评论家很难独立完成的书,而罗胸怀先生,凭借一己之力,不仅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如此之美,既填补了一项空白,又创造了一项纪录。
陆水湖上曾经有个“麋鹿岛”,不知从哪里引进了几头“麋鹿”。“麋鹿”,就是俗话所说的“四不像”,由于其长相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一时间引得赤壁万人空巷,一睹为快。假如在这个岛上,弄几头鹿,几匹马,几头牛和几头驴去试试,是否会出现这种万人争睹“四不像”的景象? 与麋鹿相比,《故垒诗经》就远不是“四不像”了,如果硬要起个名字,那就叫做“都不像”吧! 《故垒诗经》“都不像”既是她的看点,也是她的亮点,更是她的卖点。 换句话说,《故垒诗经》最大的“意义”就是她的“都不像”。正是因为她的“都不像”,读起来,才没有像读史那样枯燥,没有像读学术著作那样高冷,没有像读古典诗集那样诘诎聱牙。正因为她的“都不像”,才显得像拼花一样五彩斑斓,像“八宝粥”一样入口即化,营养丰富,吸收容易。 顺便说一句,陆水湖的“麋鹿岛”还在,可是岛上的“四不像”早就没了。 可以预见的是,罗胸怀先生的《故垒诗经》将会与“故垒”同在,甚至“故垒”不在了,《故垒诗经》还在。说这话的底气,不仅仅来自作品“四不像”的外表,还来自作品本身内容的详实丰富,表述的生动传神,文字的简洁准确。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说这话的是著名诗人、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梁必文先生,他的原话是这样表述的:“《故垒诗经》是一部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书,是一部永远都可以摆在三国赤壁景区出售的书”。 梁必文先生分明就是在说,《故垒诗经》必将永远载入赤壁文化史册。 (图片来自赤壁热线编辑部实习生黄晶的帖子,特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