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6-12-28 07:49 编辑
姜洪
一、首先,谢谢万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聚集的契机、理由。谢谢市文联、作协主办今天的活动,谢谢市卫计局对活动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言说的空间。
二、说一说对万明的印象,“李万明现象”。10月才认识。短暂交流,很吃惊,得到两个印象:一是起步晚,二是势头猛。起步晚,五十多岁,闯深圳回来,才开始写作;势头猛,2015年一年写作散文一百多篇,诗四五十首,现在又出了书,文学工龄仅一年多,就出了这么多成果,在赤壁文坛创造了一个记录。刚才刘局长说他来势很猛,确实是猛虎下山,虎虎有生气。我的体会,不管做什么,写作非写作,都要有一股气,生气;老气横秋,就做不成什么事了。万明就有一股气。 “李万明现象”值得研究。习总书记“文座”讲话,形象地提到文艺作品“高原与高峰”问题。现在,对万明来说,有没有“高峰”不敢说,因为还未拜读,“高原”是已经有了。
三、由万明,想到“高原”与“高峰”问题,想展开说几句。我自己感到,相信一些朋友可能也有体会,写到一定时候,就进入一个平台期, 也就是“高原”现象。 写出来的东西,质量比较整齐,差也差不到哪里,但好也好不到哪里,原地踏步,很难突破。借用一个不很恰当的词语,就是进入了写作的“中等收入陷阱”。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很重要一条,是在具备、保持基本的文字能力基础上,强化思想认识能力,重点处理好写作内容与形式问题,面向现实,面向时代。
前几天,儿子做语文家庭作业,字词积累,我推荐了张承志的散文《江南一叶》。其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可以说明问题:
“你在那几年里为南方宣布他们的正义和热情。……外露和肤浅,经你表达后可以原谅了。你始终没有纠正自己的浅露,你缺乏从你的南方汲取超越这浅露的因素的能力一一这是你消失的一个原因。”
“江南一叶,唯有你还值得人尊重和怀念,唯有你还能够算得上诗人。尽管你在最正义的呼喊声中也去不掉浅薄,尽管你写到消失也没有达到诗的境界。”
“最低的形式是你的形式:粗糙的呐喊后消失,若喘息之后能够再呐喊,就再来它更粗糙的几声。”
“中国真伟大啊。当北方的战士心神宁静时,可以参考遥远的南方。……南方都严峻地教育着我们北方,平衡着我们北方的观点。”
张承志写的谁,这里就不说了,反正是赤壁人都很熟悉的一位诗人。引用他这些话,是想说明,在见过太多的语词狂欢后,我深深体会到,文学、写作,形式与内容之间, 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粗糙的呐喊仍然是呐喊,精致的无意义仍然是无意义。 今天,仍然需要强调内容,尊奉内容,多写有内容、有意义的作品,不负这个时代。今天我们是躬逢了一个大时代而非小时代,又一个千古大变局式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与它相匹配的写作。以此与万明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