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自是花中第一流——赤壁作家这样点评李清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0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7-5-6 07:56 编辑

      一杯香茗,一卷词评,宋朝那些女词人款款走来,一场千年约定,一段如花盛世……赤壁有个作家笔名叫青若,其新著《冰肌玉骨未肯枯》刚出版发行。至于这本书写了啥,不妨先免费阅读下他的《自是花中第一流》。

      青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原名宋祖国, 我赤壁人氏。身居钢筋水泥的城市,却时常心怀古典浪漫。红尘俗世中,他也是一名惆怅的过客,平生只愿以一颗素心,在唐宋词的洞天福地里清净修炼。

[清若侃词]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1081——1155),济南章丘(今山东)明水镇人。宋朝著名文学家,词人,号易安居士。她能书会画,工诗精词,留有词集《漱玉集》。
  历来对她的评价之高,人数之多,那是横贯古今,绝无仅有。她是天下所有女性的殊荣,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她不仅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叹息和感动。
      以世人对她的了解,其实根本不需我来作过多的介绍。因为我深知,即使给她再多的光环,也无法形容出其光耀明亮的程度。用再多华丽的文辞来称赞,那更加只会让我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莲叶何田田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07:52 | 只看该作者
离别的滋味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愁别恨,一直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抒情主题,这些作品反映出了古人内心情感丰富的一面。品读他们的诗词,就好像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亲历感受古人那份真挚的情感。
     李清照一生就写过很多首关于别离的词,她的艺术风格大多是言语通俗,而情感表达得尤其细腻。她善于遣词造句曲折深婉,欲说还休,让人读后欲罢不能,感受极深。
     据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中介绍,这首词是易安结婚后不久,因明诚要出门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于是在一块锦帕上写下这阙《一剪梅》,赠给了明诚。
     后来有很多的人,是不赞成这个观点的。因为就词的内容来逐句分析,更接近于写的是别后的思念,而非送别之时的赠词。
     李廷机在《草堂诗余评林》中评这首词:“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明代杨慎:言其“离情欲泪。”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称赞此词:精秀特绝。
     这首词,我已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虽说有前辈早就作出过精彩的赏析。可是多年来,我真的是为这首词反复地纠结着。其纠结的原因,是因为对这首词的解释,我一直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   
      “红藕香残玉簟秋”,第一句基本没有异议,就如前人评价的,有着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象。只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一句,很多人就开始产生疑问了。
      比如谢桃坊先生,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若以“兰舟”为木兰舟,为何女主人公深夜还要独自坐船出游?而且她“独上兰舟”时,为何还要“轻解罗裳”呢,这样解释显然与整个环境是矛盾的。“兰舟”只能理解为床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是她解衣去裳,独自一人上床准备睡觉了。
这种把“兰舟”解释成“床”的想法,确实很有创意。可问题是,并没有理解透整篇的词意。
我就不明白了,为何仅看词中写的玉簟秋和月满楼,就下结论说一定是夜晚的写实呢?难道易安就不能午睡起来后,独自出门去划船解闷?再说了,“月满西楼”那一句,也只不过是她的想象而已。
     之所以不大理解,说白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都被一个“解”字给糊弄了。所谓“解罗裳”,我们可以理解成“褰罗裳”,是把长裙撩起来的意思。如《诗经。褰裳》里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也可以看作是真正意思上的卸下裙子,因为她要划船,为了动作上的灵活和方便。宋代的女性大多都是外面着裙子,里面穿长裤的。
      这样一来,句子就好解释多了:
     荷花渐渐凋残了,睡在竹席上也开始感觉到了秋季的凉意。一场梦醒后,感到四周是格外的冷清。该去哪儿排遣一下孤寂的心情呢?于是,她换上便装来到了水边,一个人登上了小船。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往往的解释,认为这一句应该倒着来理解: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对此,我只能说是不反对。我的理解是:她抬头望了望天空,却没有看见鸿雁捎来夫君的书信。心想,若要等到大雁捎信归来的日子,恐怕已是月满西楼了。而那个时候,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采用的是一种比兴的手法,落花流水的意境正是作者的自怜之语。是说她在舟上,看到了荷花凋落在水中,只好无奈地看着这些花儿飘零而去。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一句看似非常好理解,其实也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历来的解释是:“(她)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样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有些牵强附会,甚至是不符合词意的。我对这一句的理解是:“相思只有一种,可是人为之发愁的地方却有两处。”哪两处呢?作者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笔锋一转,用了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来承前启后。最后,结句告诉了我们的答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么整个这一句又该如何解释呢?这当然是易安在感叹:“唉,虽说男女之间的相思只有一种,可是它通常会在人身上两个部位表现出来。要知这样的相思情感,人真的是没有办法来将它消除的。若不信呀,你看,它刚刚从我的眉头落下,又迅速地爬上了我的心头哦!”所谓两处,易安应该指的就是眉头和心上。而不是按通常解释的,她这一处和明诚那一处。
     由于每个人有着阅读和理解方面的差异,也存在审美观念以及文化修养的有所不同,对诗词的解释就会出现不同见解。这样的现象,实质上也是诗词界长期以来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情。
     清代文人谭献曾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我的解释不一定正确,但可以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一个参考。这首词,不管大家怎么理解,我想都不应该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然,闹出笑话来事小,误人子弟了还真的是担当不起了。 离愁别绪知多少,爱恨情愁谁能少?斯人已去,一切风烟俱净。
午夜时分,我独自在无人处黯然神伤地听着安雯唱的《月满西楼》。偶尔滴落几行清泪在故纸堆里,只为祭奠那些曾经的繁华和过往,明媚与忧伤。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一句浓墨重彩,道尽了情感缠绵之意。而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一笔更有如神来,写绝了女子相思之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07:53 | 只看该作者
  凄苦的晚歌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
     这首《永遇乐》为李清照南渡之后,流离在杭州时所作。词牌又名《消息》,可见易安当初并非只是借景抒情,而是意在忆事怀人。
     尽管,易安远离我们已有八百多个年头了。但不知为何,每当我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总会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感觉她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似的。
人真的有时候,是很难走出自己内心重重的困惑和迷茫的。
     就像历经苦难后的易安,明知眼前一切都是现实,可她还要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或许回忆对她来说,就是那烟波江上忽明忽暗的船头渔火。在无数个风雨飘摇的夜晚,这些渔火能够温暖她那颗潮湿而又薄凉的心吧。   
     此刻落日楼头,她只能是无奈地独立在黄昏的尽头。一任余晖漠漠水长流,杨柳依依春尚好。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落日如金子般熔化在水中,天边飘忽的云彩也渐渐地在聚集,它们就好像两块曾断开的璧玉,现在又重新合成一个完整的玉了。“人在何方”这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她被这种美丽的景象沉醉了,迷惑得连自己究竟身在何方,也似乎都不知道了。二是可以解释成有一种阴阳两隔的感受,她不禁发问:夫君啊,你如今又在哪里呢?
这时,不知是谁家子悠然飘来一曲《梅花落》,打断了她的沉思。她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常在雪里喜爱鬓插梅花,不醉不归的女子了。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到了,可她说:“多谢各位酒朋诗友的好意,你们开开心心地玩去吧。我今天确实有些累了,也实在是毫无兴致出去游玩。”看着朋友们的背影离去,她又开始搜索着她的记忆深处。她想起了当年生活在中州(词中指今河南开封)那座繁华城市,想起了那时的她。
     那时的她,就别提有多么的快乐,多么的悠闲自在了。她最偏爱的是元宵佳节。每年的这天,她总能穿着漂亮而时尚的新衣裳,头戴蛾儿雪柳,和闺中姐妹一起高高兴兴地出门游玩。多少回,站在在高大的鳌山下,把那眼花缭乱的花灯赏个够。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如今的她,已是两鬓斑白憔悴不堪。我们只能忍听她说:罢了,我还是一个人坐在帘子底下,静听别人的笑语吧!
     易安后期的词,善于转折“如今憔悴”,读来甚是凄然,使人悲苦难禁。前后用句,在强烈的对比之后,忽来这么一个“如今”的转折,人飘忽的思绪一下就给拽了回来。如她还有一首《转调满庭芳》,亦是如此:“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读了李清照的这首词后,按其词意,自己也填了一首《永遇乐》。他在其序中写下:“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宋代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评:“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易安,我倒是希望光阴真的能够回转,许你白雪又换作了青丝。然而韶华难驻,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人是时间的对手。所以深知,你也无法踩碎时光的沙漏。
     世事沧桑,生命仓促。多少人,我们都来不及相别和相惜。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07:48 | 只看该作者
青春的记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在平凡而有限的日子里,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一份青涩的记忆。
      如你偶尔打开泛黄的书页,说不定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曾经夹在书中的那几枚小小的花签。花色虽已淡,馨香还如故。
      生活赐予了我们太多美好,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不如意。因此,有时一件琐事就会引起人的感叹,让我们不得不想起一些往事。
    而我们的易安,喜欢把她的回忆小心轻放在一首首的词中。
这阕《如梦令》,便有着时光穿梭机的魔力。读着读着,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跟随她走进了十里芙蕖,两岸花香的诗意境地。
  被时间尘封的故事,会在记忆中流转。但是,它只等待那些有心之人来开启。
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里共收录了李清照的三首词,其中就有这首《如梦令》:
      经常还记得,自己年少时曾在溪亭游玩的情形。那时的我每每玩至太阳落山后,游兴依然是不减。对了,清楚地记得有一回,要不是天色很晚的话,我还真的是忘记归家了。当我和几个姐妹边说边笑着上了船,却因看不清周围的景物,也不知是谁还误将船儿划到了开满荷花的深处。
    “快往往那边划啊!”。
      ——“哎呀,不对,应该是往这边划才是出路。”我们经过一番嬉闹和争执,后来总算是在迷失的荷花香阵里划了出来。孰料,我们的喧哗声惊飞了不远处沙滩上,几只正欲休眠的水鸟。  
  这首小令,笔调清新语句流丽,难以看到它的雕琢之处。作者既不娇柔也不做作,通过短小的三十三个方块字,精炼准确地把她们的闲情逸致,描绘得是那样的生动有趣,情意盎然。
   龙榆生先生在《漱玉词叙论》中对这首词的评语是:“矫拔空灵,极见襟度之开阔”。   
可是谁又知道,这么一首佳作,它的著作权曾经却出现了作者署名不一的现象。如在《草堂诗余》中,它被记为苏轼所作。《词林万选》记作是无名氏,《古今词话》的记作又是吕洞宾作。好在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和曾慥的《乐府雅词》中,此词被记作为李清照。
这是一首词,也似一帧美丽的丹青写意图。
日暮时分,水光潋滟,荷花清雅安然地盛开在望。一两对蜻蜓振动着薄翼,立在荷尖。三四只水鸟悠闲乐哉地休憩在沙汀,轻轻梳理着凌乱的羽毛。四五个女子身影轻盈,坐在舟上笑语,神态各异。
      湖光山色,千顷一碧。舟在水里浅行,水在画中潺湲。
      从此,那一方恬淡与宁静,深深地晕染着我。
      若是此刻喧嚣散去,心生素闲。何不让思绪作牵引,情怀为注脚?
      彼时,你我会在宋词里不期而遇。远观蒹葭苍苍,近闻荷香袅袅。
      彼时,我们一起泛舟采莲,也忘了归路,忘了时间悄悄在流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6 07:5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的见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宋朝时代的生活,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精致有情趣。那时的人们,不仅喜爱种花、赏花,还喜欢买花和戴花。
无论你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只要够浪漫崇时尚,都可以鬓间插花,招摇过市,尽情地显摆。如此一种风俗的流行,跟当时繁华的社会背景,那是息息相关的。
     一年四季,你都能看见卖花的商贩挑着卖花担子,大至都市小到窄巷,沿途吆喝叫卖。词人蒋捷有一首《昭君怨》的词,是这样描叙的: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还记得那个清晨,温软的阳光照进雕花镂空的窗格。而我们的易安早就起了床,正坐在妆台前梳洗打扮着。忽听,她听见门外一阵清奇可人的卖花声,婉转传来:
    “哎——卖花嘞——
    牡丹好看杏花香,水仙梅花保君康。桃花芍药花正娇,任你选来随你挑。红黄白紫啥都有,卖上几朵我就走。”
    小女子听得出神,自然也听得动了心。她吩咐着丫鬟,出门唤住了卖花人。
    此花是牡丹还是海棠,或为梅花杏花?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易安欢喜便好。买得一枝后,易安把花斜插在鬓间,又重新在妆台那前后照镜。这时,赵明诚走到她身旁故意笑道:“娘子,你臭美哦!”
    “——讨厌。”易安娇嗔地回了他一句,随即拉住明诚的袖子不放他走,问道:“快仔细瞧瞧,你说到底是我好看,还是花好看呢?”
    “怕郎猜道”,是对小女子的心细敏感的细微刻画。“比并看”,那是她好胜心理的体现。
     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想知道明诚当时是怎么回答她的。可惜,那个回答我们已不得而知,只能是靠个人去猜测了。不过,他们夫妻之间那种温馨浪漫的生活情趣,倒是让读词的人在掩卷之后,总要忍不住莞尔一笑。     宋朝词人程垓也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和易安的十分相似:
     双双相并,一点红边偏照映。玉剪云裁,不比浮花共蒂开。几回心曲,选胜摘来情自足。插向云鬟,要与仙郎比并看。
     同是用《减字木兰花》的词牌,内容都是女子戴花后,要他的情郎来比一比谁好看,然后也不写男人是怎么回答的。就此含蓄收笔,给读者留下一个十分丰富的想象空间。可是只要我们细嚼易安的那首词,就会明显感觉明故事的可读性更强,也有趣多了。
     即使一样故事,结局也有所不同。
     类似情节的作品也有写出男子是怎如何回答的,虽不能代表明诚的回答,可以作为参考。如北宋著名词人张先的一首《菩萨蛮》: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我们看,词中的男子为了逗心上人,故意说是花好看。结果惹恼女子把花揉碎后,还娇嗔地追着他打闹。再看明朝唐伯虎《题拈花微笑图》诗中描写的这位女子,她更是嗲得有性格了: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将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侬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  这个男子也是故意说,当然是花好看了。于是女子撅起了嘴,把花扔到情郎的脚下,气鼓鼓地说“好,既然你说花比我好看,那么今晚就请郎君陪花过夜吧!”此语一出,估计是慌得那个男子急忙弯腰拾花,对她千不该万不是的道歉去了。   
     如果有人问我,李清照到底幸福吗?我会告诉他(她),曾经有过。
婚后不久的易安,和普通女子并没什么区别。生活惬意,小资情调,满足一种人生简单的小幸福。所以那时的她真的愿从此,甘心老是乡矣!
    前不久正好翻到徐志摩的一篇《白话词十二》,看到了他曾用白话翻译的这首词,贴上共享:
刚才向花担卖(买)得一枝春花,新鲜得很,泪珠般的朝露,还未干呢?
    恐怕那个人会笑我“没有春花长得好看”。我要戴起来,定要他说出我好看还是花好看。
徐志摩和陆小曼也有过幸福,不知当年的他在译这首词的时候,小曼有无鬓间插上一枝花问过他,是花好看,还是我好看呢?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有时,人生的幸福来得突然,也走得突然。到了人去楼空之时,都不免长叹一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命运兜兜转转,却不会峰回路转。人生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回去。
    那个天真娇痴的李清照,被时间永远地定格在这首《减字木兰花》里。而她那些美好和幸福,也只能是在她的有生之年的记忆中依稀重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5-6 08:38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5-6 09:21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5-6 09:30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5-6 09:30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23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