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怎么读 无论20万种古籍,还是3000种、5000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都是天文数字。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该读什么?又该怎么读?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清新、清旷,意境悠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让我们可以回到两千多年前,感受古人的风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认为,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其中思想的深刻,能够穿越时空,触及每一代人的心灵。
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下的经典数量也堪称丰富,而且有的具有一定阅读难度,这让不少人望而生畏。针对这些问题,张涌泉正在筹划编纂一套《浙江文史读本》。在他的构想中,这套书以浙江的各个县为基本单元,由专家把关,发掘、提炼当地历史文化中最经典的部分,使其从古籍中走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系列乡土文化教材。
“家乡的山水诗文、家训、史乘,都是具有美育作用的‘正能量’,能够帮助青少年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塑造健美的人格。比如,在编写《义乌文史读本》时,可以把骆宾王的《咏鹅》《在狱咏蝉》、宗泽的《抗金奏疏》等义乌历史上的名篇佳作汇为一编。以这些文史名篇为重点,辅以若干图片,加以精当的赏析、注释,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争做到一编在手,地方风土典章粲然大备,历史文化精华网罗无遗,就成了一部浓缩的地方文化史。”张涌泉说,把各县的文史读本汇总起来,就是《浙江文史读本》。如果其他省市也根据各自特点编写类似的读本,汇总起来就成了《中华文史读本》。
其实,专家学者同样面临着“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詹福瑞认为,当代学者整理、注释古籍,不能止步于解释经典字句的“章句之学”,应该努力通过阐释传统文化来创造新的思想文化。
“古人在这方面有极为成功的经验,甚至可以说,这是古人创造新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像郭象的《庄子注》有很强的思想性,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既有章句之学,也融入了义理之学。”詹福瑞说,反观当代的古籍注本,虽然种类不少,但主要局限于解释古籍中的具体知识,“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做好清理和阐释工作,激浊扬清,使传统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