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5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马君武-赤壁(蒲圻)之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09: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个将《共产党宣言》的纲领,翻译并且发表在《民报》上。他先是从政救国,后来是教育救国,这个人的名字叫-马君武。
         马君武的一生中有许多“第一”:第一个广西自费留学生,第一个获德国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一个翻译达尔文《物种原始》(即《物种起源》)的中国人,第一个从法文原著翻译卢梭《民约论》的中国人,第一任广西大学校长……。
         他最开始追随康有为、粱启超的改良主义,转而跟随孙中山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一九O五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的政治纲领。马君武在同盟会成立时任秘书长,他和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了同盟会章程,是中华民国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一九三一年,中国发生了丧权辱国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马君武愤慨地写下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哀沈阳》两首诗讽刺张学良: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廖廖数语,就十分传神地将风流少帅在这件事情中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这些诗在全国迅速流传开来。

        一九四O年,马君武应友人之邀,写了《一个苦学生的自述》。在“第二章 我的家世——曾祖的苦学”中描述他的高祖马清河,在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铁山马家村,靠卖豆腐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在经常没有饭吃的情况下,仍然请了一个吴姓的名师,对他的儿子马丽文进行辅导。终于在道光三年一举成名,进入仕途,其祖、父依例得到封赠。道光《蒲圻县志》“封荫”:“马清河,丽文父,诰赠奉直大夫;母范氏,赠宜人。”“马云书,丽文祖,貤赠奉直大夫;祖母龚氏,赠宜人。”
       咸丰三年(1853,癸丑),官居三品的左江道员马丽文在任上去世,为官时过于清廉,平时又喜欢捐资助学,这么大的一个要员,逝世以后,竞然“家徒四壁”。他的大儿子当时在湖北蒲圻老家,所以灵柩就由平时跟随他的次子马光吴,运回湖北蒲圻老家安葬。可是到了桂林就没有钱了,只能就地葬在桂林北门外的两湖义地里。马光吴也回不了湖北蒲圻,只能在桂林逗留。马光吴是马君武先生的祖父,是蒲圻马家移居桂林的始迁祖。
         马光吴有三个儿子,都是元配夫人雷氏所生。雷氏夫人在蒲圻老家病故,马光吴又在桂林娶吴氏,三个儿子及所有家眷也相继从湖北蒲圻来到了广西桂林跟随他。二儿子马杞臣后来在南宁做了绿营兵的把总。三儿子马衡臣做了师爷,马衡臣娶当地女子诸淑贞为妻,在光绪七年(1881)生了马君武。
        马君武一直把曾祖马丽文作为心中的楷模,引以为傲。在广西大学讲《一个苦学生的自述》,谈到马丽文少年时清贫苦读,为官后恪守职责,尽心竭力,不畏权贵,敢于仗义直言。为人喜欢急公好义,不仅在国家危难时,捐饷帮助虎门抗英,平时也喜欢捐资助学,乃至逝世以后,“家徒四壁”。追忆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学生听来,如同亲身感受,情动之时,常常引发学生流泪泣哭。
        马丽文为官务实、清廉,不怕得罪人,敢于担当重担的行为,对马君武有着深深的影响。他们血脉相通,马君武在行为处事当中也常常有意、无意的留有曾祖马丽文的影子。他也为人大公无私,耿直仗义,敢说敢做。是孙中山革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对民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性格过于刚直,在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主席期间,遭到反叛军阀的暗杀。从此后,弃政办学救国。马君武学识渊博,曾经留学日本,德国,甚至获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他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对哲学、文史、工科、农科、理科无一不精。所以办学对于他来说,可谓“得心应手”,他在北京,上海,广西等地都办过学,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界与蔡元培同享盛名,在中国有“北蔡南马”之誉。马君武去世时,周恩来写的挽词是“一代宗师”;朱德、彭德怀的挽词是“教泽在人”。
     
(马丽文书法木匾)

        马君武的父辈,甚至有些堂兄都是湖北蒲圻铁山马村,士生士长的人,马君武虽然在广西桂林出生,论籍贯应该是湖北蒲圻(赤壁市)铁山马村人是无疑的。
         马君武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子承父业,做过教师,长子马保之先生,次子马卫之均为广西大学执过教,直至今日,马君武的后人仍不停地为教育事业作出努力和服务。
        马保之的女儿马葆龄、儿子马健常和马仲常、双胞胎女儿马左龄、马右龄。虽然他们远在海外的美国、加拿大等地定居,但是仍然情系中国。
         马家后人为了继续和沿承马君的教育精神,在马君武之后,相继成立了“马君武校长及夫人马周素芳奖学金”、“马保之奖学金”、“马蓝乾碧女士奖学金”,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君武小学等不少学生获得过奖励。
         马保之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育,为了发展广西的教育事业而不遗余力:从 1991年开始,他和子女为广西教育捐资170多万元。2002年,他又引进新加坡支显忠基金会到广西捐资助学1000多万元,分别在桂林、来宾、南宁、百色等地市县的农村新建小学教学楼和学生宿舍54栋。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2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牛歌 + 2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天行者 于 2017-12-5 15:00 编辑


  马君武与宋教仁
  若为民国知识分子的勇武好斗排个座次,马君武想必位于前列。其多次“当众斗殴”的记载,屡屡散见于各类野史稗抄里。
  1912年2月29日晚,北京城突然枪声大作,火光烛天,蔡元培等人仓皇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袁世凯就势电告南京,要平息兵变,必须坐镇北京。专使回到南京,向临时政府成员报告北上情况,提议取消袁世凯南下的要求,准许其在北京就职。与会者听取报告后,都主张由陆军总长黄兴统兵北上,仍以迎袁世凯为名,趁机扫荡北洋军阀及封建专制余毒。这时,蔡元培持重不语,宋教仁则说:统兵北上,并非儿戏,津浦路上我方兵力只能到达徐州,直鲁两省均为北洋重兵驻守,我方若出兵,北洋岂肯轻易放过?势必引起战争。宋教仁的话还未说定,马君武就大声呵斥道:“你为袁世凯作说客,出卖南京!”照着宋教仁的脸上就是一拳,宋教仁的左眼顿时受伤出血。
  “你太粗莽,须向教仁赔礼。”马君武听命,上前要与宋教仁握手道歉。宋教仁说:“我眼痛,不好伸手。”孙中山又说:“此事关系重大,改日再商议。”于是大家相继退出总统府。
  黄兴送宋教仁回公馆,一再安慰他。宋教仁说:“马君武粗暴,我知道,但说我出卖南京,岂有此理!”黄兴说:“君武有口无心,孙先生教他认错,当面赔礼,革命党人说了算了,不必计较。”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
  马君武恢复国民党党籍时写了什么
  1926年3月,段祺瑞改命马君武为教育总长。马君武不仅没有就职,而且辞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职务,南下回沪,再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脱离了民国政坛。由于其反对国民党改组,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的”,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12-5 10:11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看过介绍马君武的文章,很受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12-5 21:1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2-5 22:32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雷之恋 于 2017-12-6 15:52 编辑

祖籍只是在赤壁,清朝就生活在广西出生,一家都为广西的教育事业做了贡献,后人也在为广西的教育事业出力,说多了还是为广西做了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12-5 23:43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找不出为家乡做个一点什么,感动不出来,广西人挺感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12-6 00:02 | 只看该作者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0:53 | 只看该作者
                                                          马君武:一个苦学生的自述

第二章: 我的家室
——曾祖的苦学

      前清嘉庆末年,湖北蒲圻县有一个做豆腐卖的夫妇二人,只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们虽然境遇很苦,却很愿意这儿子读书。这儿子也能体贴他父母的心事,读书分外用功。
       他所从学的是一个姓吴的先生(我祖母告我此事,也忘记了这吴先生的名字),是蒲圻县很有名的一个教书先生。见这做豆腐人的儿子读书进步很快,甚是诧异。午饭放学的时候,他常常出去,不一会儿,就回到书馆里。吴先生问:“你吃过午饭么?”他答应:“吃过了。”吴先生始终不相信他吃午饭这样快,侦察之后,方知这学生并未回家吃饭,不过将几文小钱买些便宜糕饼,吃了之后,却赶紧又到书馆读书。吴先生很看得起这个学生,此后每天就留他在馆里吃饭。这学生后来考试中了进士,由主事留京任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个做豆腐卖的是我的高祖云台公。这个没有饭吃而苦读的是我曾祖郁斋公(名丽文)。
       … …
       蒲圻县一带,至今许多人都知道这一位苦读成名且曾做好官的马丽文先生。前几年我和朋友杨时杰君⑦谈起我的家世,他说:“我们沔阳地方,民间至今尚传唱马青天道情⑧,就是纪念马丽文先生的。”可惜我当时未曾问得这道情的词句。
       … …
       我祖母常对我们说:“你们切记不要忘记了你们曾祖的勤苦。家里虽然穷得常常没有饭吃,也会读书出名。”这是我们儿童时所受的深刻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天行者 于 2017-12-13 11:09 编辑

第三章:四十余年前桂林的物价和生活状态
——慈父严母

       我祖父是一个人跟曾祖父到广西来的。祖母雷太夫人在蒲圻县过世,父亲不过几岁。后来祖父在桂林续娶吴太夫人,因父亲年纪太轻,便托同乡姓张的带到桂林。姓张的是时常往来汉口、桂林间的商人。
       祖父多病,留寓桂林十余年,干了些不紧要的差事。他一生穷愁的产物——《短笛集》,不幸于己亥年被火烧失。他十年左右在桂林所经历的“穷”与“病”的生活,全靠吴太夫人安慰他。他父亲到桂林没有几时,祖父一病不起。家中一大部分人都在湖北。在桂林的,只有祖母和父亲。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4-20 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