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散文] 韶山研学游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韶山研学游记
           ——“踏着伟人足迹,弘扬革命传统”研学活动散记
                   (一)出发
        旅行车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从出校门学生就象飞出笼的鸟儿,叽叽喳喳,你说我笑,相互邀约,相互拉唱,开始还有点害羞,胆小放不开,不几分钟就习惯了,有个丫头还带来了歌单,拿着歌单先低音慢慢哼唱一会儿就流畅了,其他学生先一两个,再四五个,渐渐地同学们都跟着唱了起来。虽然麦克风里的声音时断时续,在快乐的歌声中,学生自得其乐,想当年的我也只能躲在家里哼哼而已,而现在的学生大方多了。唱累了学生们就自编自导自说起相声小品,搞起游戏来,后来在老师和导游的组织下练习今天的活动之一,朗颂毛主席的诗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学生在座位上独自读记背颂,相互纠正读音。看到学生如此认真的样子,实在可爱之极。
                     (二)瞻仰
       来韶山就会听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视,来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让人演奏起动听的“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韶山 ,被它环抱的一块狭长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 韶山 ,对于我来说,这是多么神圣的一个地方,一个从小就在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今天我终于来了。
       伟人铜像屹立于广场上,周围青松翠竹掩映,群山拱护,整个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重、目光炯炯、面带微笑而又沉思,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巍然挺立,雄伟宽阔、庄严肃穆。在主席铜象广场祭拜主席是我们这次“寻访伟人足迹,弘扬革命传统”活动重点。在与活动中心陈清主任交谈时他说,每次到韶山冲来,都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不能忍受有人在主席铜象前祭拜时大声喧哗嬉笑。
        各班学生在主席铜象前合影留念后,在广场下面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活动开始,活动仪式在两位小主持的清音中展开。
       首先是田新标校长讲话,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然后小主持人带领大家齐颂已经了然于胸不知读背了多少遍的主席诗词,孩子们抑扬顿挫的童音引得周围老少游人注目观望,赞许之色溢于言表,望着这些平时嘻嘻哈哈的小家伙们此刻在朗颂时一脸严肃的表情,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默念。接着是全体师生怀着虔诚尊敬之心对着主席铜象三鞠躬,最后余树林校长与任四军主任两人手抬花篮带领师生走上红地毯,缓慢而庄严,来到主席铜象前肃立敬礼向主席敬献花篮,默默地围着主席铜象从左至右顺时针走一圈,以此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
                     (三)寻迹
       在主席故居和纪念馆的大门悬挂着1983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为故居和纪念馆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匾额。
       参观展览馆时,在“走出乡关”主题下看到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知道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细思现在有不少学生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玩失踪时甚至一样留书家中“不创一翻事业绝不回家”,当初无不豪情万丈,信心满怀,可是在外闯荡一阵,父母的钱花光了,一个个灰头土脸,垂头丧气,不得不铩羽而归,有的甚至扒煤车或被警察带回。
        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主题下有另两位革命先烈遗相:陈独秀与李大钊。伟人也是踏着先烈的足迹一路走来。
        来到韶山冲导游都会告诉你一个事实,毛泽东一生回过五次韶山,但每一次回乡的意义都非同一般:
       第一次是1921年,28岁的毛泽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韶山冲,一是为父母扫墓,二是说服全家跟他出去干革命。毛泽民在这个寒冷春天里对着生活了25年的祖屋,他深深地鞠了一躬,从此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以养病的名义再次回到韶山,领导和发展韶山的农民运动。
        1927年,为了考察农民运动,34岁的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身份,徒步在湖南农村考察了32天。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
        1959年,66岁的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以主席和游子的双重身份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为即将召开的“庐山会议”准备第一手材料。离开三十二年之后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刚刚拉开序幕时,73岁的毛泽东第五次回到了韶山,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韶山,在滴水洞的别墅里住了12天。
       就这样伟人踏着前人的足迹走出绍山冲,带领秋收起义的火种走向井冈山,踏着湘江的血迹走向万里长征路,一路走进北平走上天安门城楼。
        在主题“长征”的一组浮雕前,看着眼前的红军我想起了另一座雕像,84年前在美丽的班佑河边曾发生悲壮的一幕:700多名红军战士在走出草地后,背靠背地坐在班佑河边,牺牲在草地边缘。根据老红军王平的回忆,红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7天,终于进入班佑。清晨,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发现河对岸还有几百人没过来,便由王平带一个营返回去接应。当大家拖着疲惫双腿走到河滩,发现坐在河滩上至少有700人,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王平逐个察看,这些战友竟然都没了呼吸。战士们的泪水夺眶而出:过了班佑河,就能走出草地了,战友们却因为饥饿和伤病长眠在这里。 看到这些浮雕我总是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出国留洋者,让这些贫苦农民不计名利不顾生死也要跟着“毛委员”,跟着共产党?是什么原因使伟人毛泽东从井冈山、从瑞金出发亲手锻造了这样一支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占百分之四十。纵横十五省,把二十多座山脉踩在脚下,其中五座终年积雪,跨过三十多条河流,穿越人迹罕至的泥泞沼泽。转战二万五千里,每三天有一次战争,每三百米就有一人倒下。看着这些表情粗犷刚毅的浮雕或许明白了一点什么,这些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的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
                     (四)心愿      
        伟人的一生是不屈不挠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勤俭节约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那些抹黑抵毁毛主席形象的人好好看看那打满补丁的睡衣,那简陋的木桌,那半边床铺半边书……,只是想说“你说与不说,他就站在那里,他就站在那里,就站在人民的心中”。在参观主席故居时曾感慨地说:到绍山一游看看伟人的故居,最积极的要数爸爸妈妈那一辈人,我妈最大的愿望是到韶山看看毛主席家乡,到北京瞻仰主席遗容。在韶山冲随时都会碰见一个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或老伴相扶或三五成群,胸挂主席像章,戴着鲜红的红领巾,穿行于山野田垅之中:瞧,又有一群老人在主席铜象前表情凝重,久久注视,不忍离去;看,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一对古稀老人站在这栋砖木结构,上铺老黑瓦片的老屋前合影留念。这样的房子在江南太普通了,这些老人家或许亲手盖过,还在屋顶捡过瓦片,可是老人家们依旧留恋于此,排着长长的队伍,顶着烈日也要进入老屋内亲眼看看。能看什么呢?看的是逝去的激情岁月,看的是一份情怀,于老人家们或许了却一桩心愿。
       时间有限,步履匆匆,恋恋不舍地回头最后看一眼这土屋,这刚铺新叶的荷塘,这两丘水田。感谢这几间瓦房,一垅梯田,一冲山水养育了一位时代伟人。踏着伟人的足迹,我参观游览只用了不到四个小时,而伟人从绍山冲走到天安门却牺牲了六位亲人走了三十五年,而我们走出韶山冲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多少年?或许这一批批游学的少年能给出答案。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1:58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看,这一对古稀老人,胸挂主席像章,围着红领巾在伟人故居前合影留念。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9-5-26 15:45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要这些年青少年受到教育,这样好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9-5-27 08:4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多年前学校组织去过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5-27 09:31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5-27 13:50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18:26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亲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5-1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