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48|回复: 20
收起左侧

蒲圻古城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蒲圻古城位于今天赤壁市中心城区的中心位置,从唐贞观七年(公元633 年)开始,县治就设立在这里,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城垣。根据清同治版《蒲折县志》中合县总图和城厢团图对当时古城位置和周围环境的描绘,古城四面环山,陆水环抱,十分符合古代"背山面水。城外山丘起伏,林木茂盛,马鞍山、凤凰山、金紫山、丰财山、幽兰山、龙翔山、行将山和望山等将古城环抱,为古城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蒲折古城选址于此,一方面是由于古城处于群山环抱的地带,有利于军事防御,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人们的休养生息、生产劳作。陆水河的河道在古城东面,从南向北尔后折向西,使古城的东、北两面靠河。陆水河流入古城的东面位置有海拔 231.2 米的丰财山,清代在山上建有一座石塔,与古城隔河相望;陆水河流出古城的位置有海拔65.1米的马鞍山,山上也有建于清代的石塔。城西北面的西门湖连通城墙内外,这些山体、湖面与陆水河共同构成景色宜人的古城景观。古城内外尽显山水特色,自然环境相当优美。

合县总图
1-1(1).png

城厢团图
1-2(1).png

  从最初的筑城屯粮,直至明清时期形成固定的城市轮廓,蒲折古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根据清同治年的城厢团图对照现状地形图进行古城复原(图1-3),可以判定当时的古城范围东至今陆水河,南至今东洲大桥附近,西至今宝成路与莼川大道相交处,北至今蒲折公路大桥,总面积约 0.4平方公里。其中,在古城北面、西北面、西面、西南面、南面、东南面各开一个城门。城内共有 24 条巷道,其中北部的路网较紧密,南部因有山体,路网相对稀疏。当地人的谚语描述古城的形态为"东西南北六门开,二十四条长短街"。城内的西北部有两个小湖;城内偏西位置有武庙、书院等错落有致;南部有县署、文庙、节孝祠等坐落其中; 西南部有小山,育婴堂、长寿观、粮仓、考棚、延寿寺等位于小山周围;城中部有城隍庙、金台观及孝节等。古城地形南面平坦,北面有相对高度约 20 米的小山丘,城墙依地形起伏,南面城门高耸于金叠山上,雄伟大气。

古城内主要公共建筑位置
微信截图_20210729002645.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576\wps3.jpg

  古城内主要街巷没有十字交叉的。在赤壁民间一直有一个说法,说因为古城历史上从来没有出过状元,根据朝廷制度不能建十字街。其实这是一个谬误,根据我国古代城池建设特点,普遍采取丁字路和道路不直通的做法。也就是说从南门进入,不能直接通向北门;从西门进入,不能直接通向东门,必须拐弯。利用丁字路通行,这种做法在古代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是为了使敌人在攻入城内后不能顺利通行,不能很快占领全城,以尽可能地保卫城内安全。大家熟知的明清北京城,虽然采取方格路网,但仔细观察,其实大部分的大街都是丁字街,南边的城门和北边城门不相对,但东西城门虽然相对,但道路也不直通,这一点也是继承中国古代城门布局的原则。另外,古城街道的形成也是顺应陆水河河流的走向,呈典型的鱼骨状。可以说,古城的选址、形状和街道走向是当时的建城者依据自然地形,顺势而为的杰作,至今仍让人敬佩古人的智慧。

  蒲折古城的完整城墙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 1575 年)。元明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中国城市史与建筑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相比于清代而言,虽然都是外族统治,但元代在对旧时中原文化与典章制度的继承与沿用的过程中,有许多废弃与变异的做法。例如,对宋代的城池,元朝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摧毁的态度,很多宋代古城毁于战火。到元末明初,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汉民族重新建立了稳固的封建皇权统治,明朝初年,面对一片战争疮痍。对城市的恢复与建设。就成为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出干防卫、筑城安民和文化回归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也得益于经济的恢复和财力的积累,明代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城时期。从都城到不同等级地方城市及边防或海防卫所的建造数量之多,是历代所不曾有的,既超越了前面历朝历代,也是其后的清代所不可比拟的。明代的城池建造主要是用砖登砌的,采用砖石修城与这一时期战争中使用的兵器日益翻新及火炮开始广泛使用有关。蒲圻古城直到明万历三年 (公元 1575 年)才筑成土城,而万历时期是当时大量将土城登砌为砖城的时期,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蒲折城城市等级较低,人口和财力有限,在明代中期也不属于战略要地的缘故。但这时的土城轮廓已经与清代的城墙基本一致了。可以说,从明万历三年开始,古城的城墙轮廓形态就没有再发生变化。

蒲圻古城城墙修筑的沿革
时间
朝代
修筑部分
主修人
1575年
明 万历三年
倡修蒲圻城
知县胡其高
1610年
明 万历三十八年
补修蒲圻城
知县张光全
1630年
明 崇祯三年
修北河城桓
知县林增志
1670年
清 康熙九年
重修南北谯楼
知县张圻隆
1726年
清 雍正四年
修补蒲圻城
知县张朱霖、毛之琇
1798年
清 嘉庆三年
重修蒲圻城,将原砖城全部更换为条石城
知县永保
1844年
清 道光二十四年
修补蒲圻石城六门谯楼
邑人王钟瑞

  随着明朝的经济发展,全国人口从明初不足 5 000 万人,到明末的崇祯年间(公元 1628—1644年)增加到 20 000万人。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全国交通状况的改善,位于武昌府与岳州府之间的蒲折县城,交通状况也逐步改善,成为两个府城之间一个重要的节点,连接两座府城的驿道逐步形成。经济的发展,使蒲圻县的地方财政能力得到加强。由于土城北面沿河地势低洼,很容易受河水侵蚀,从明崇祯三年(公元 1575 年)开始,地方官员知县林增志组织将北门一带城墙用条石加固以抵挡水患。在城墙加固工程完成后不久,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使蒲折古城遭受了巨大的浩劫。崇祯十六年(公元 1643 年)春,张献忠率部兵围蒲折,占北门浮桥,攻陷蒲折城,斩知县曾轼,歼杀乡勇三千余人,焚毁了县署和六座城门楼,并继续南下进攻岳州。但随后发生的清朝灭亡明朝的战争对城市的有组织破坏少于元朝对宋代城市的破坏,特别是没有发生对旧有城池采取完全的摧毁行为。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陆续对古城进行了修砌,从乾隆版县志的县治图可以看出,这时候古城城墙的大部分已经是砖城和石城墙,但仍有部分为土城墙。到乾隆时期,中国的国力已经走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乾隆晚期的乾隆五十八年 (1793 年),时任蒲折知县永保主持将所有城墙重修为石城,动用农夫数千人,历经 4 年,于嘉庆二年(1797年)竣工。

  在封建社会,投资巨大的城墙修筑工程是一件大事,当时的地方开支除上级拨款外,主要依赖于各种附加税和赃罚银、充公的财产等为数不多的收入,修筑城墙这一类的公共工程,其新建和修缮的劳力、物料等都由地方政府自行筹措,大体上可分为上级派拨、罚赎、劝募、摊派、权宜等途径。①蒲折石城的修筑因为有明朝的土城墙和本朝的历次修缮为依托,加上县城周边有品质优良、质地坚硬的石灰石山体,再加上水网丰富,运输方便,石城修筑的工程量减少了很多。经查阅县志和现场考察,石城修筑的石材来源于古城东南面的丰财山北坡,每块石材重约八百余斤,经赤马港、陆水河直接运到城墙建设工地,大大节省了人力。

  蒲圻古代的城墙和城门系统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县城城池体系的通常做法建设。由于古城面积不大,可能也出于建设资金上的限制,古城6个城门都没有瓮城,也没有建凸出城墙的马面,只是在古城最重要的南门旁依城墙建了一处凸出城墙的大士阁,从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加强南门城门防御的作用。古城城墙由墙体、雉蝶、城门、城楼等部分构成,为了顺应周边山体地势条件以及陆水河的河道变化,城墙走向灵活自由的特点便应运而生,整体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外墙采用条石垒筑,部分内墙采用条石和青砖,城墙内填泥石,部分城墙表层铺石板。城墙周长约2240米,墙高5.44米,砖蝶高 1.6 米,城墙之上共有1 200 个城垛,城台宽 5.12 米。

  应该说蒲折古城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两湖地区一座普通的县城,类似城池在明清两代比较普遍但今天,绝大多数古城都已经毁掉,蒲圻古城城墙仍有近三分之一保存完整,六座城门有四座保存完整,古城街道的空间尺度及空间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集中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传统建城思想现存的蒲折石城就显得尤为珍贵,对其进行保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附】大事件

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六年)
建立沙羡县,蒲圻为其属地。
208年(东汉建安+三年)
农历十月初十中午,曹操大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初遇交战,曹军水师战败,退守江北乌林,冬月二十午夜,孙刘联军用火攻大破曹军。是为“赤壁之战”。
223年(三国吴黄武二年)
獒犬带孙权设蒲圻县,县治竞江口(今西粱湖畔衙门咀),地域相当现在的蒲坼、霸鱼、祟阳、通城等县。吕岱为首任镇牧。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
县治由竞江口迁白面洲(又称蒲圻洲,在今嘉鱼县境)。
377年(晋建武元年)县治由白面洲迁回竞江口。
26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
春,到彦之、檀道济破谢晦于隐圻(即西梁湖畔衙门咀),史称"隐圻之战"。
529年(隋 开皇十二年)
洪水泛滥,县治由竞江口迁鲍口(今蒲圻市区)。
621年(唐 武德四年)
县治由鲍口迁陆溪川中(今嘉鱼县陆溪口附近)。
626 年(唐 武德九年)
县令郑元瑾在积庆坊凤山监旧地创建县署。
633 年(唐 贞观七年)县治由陆溪川中迁回鲍口。
749 年(唐 开宝八年)
蒲圻县域分置唐年县(今崇阳、通城两县)。
953年(南唐保大十一年)蒲圻县域分置嘉鱼县。
1352 年(元 至正十二年)县署毁于战乱。
1368 年(明 洪武元年)知县柯日新重建县署。
1414 年(明 永乐十二年)县署再次毁于战乱。
1428年(明 宣德三年)
宣德戊申《蒲圻县志》由知县杜绅主修,邑人黄煜纂辑成书。
1432 年(明 宣德七年)
全县并为三十里∶忠孝、兴贤、药塘、黄龙、雷峰、桃花、凤凰、太平、蒲山、罗湖、龙桥、洪山、枫潭、梅山、丹塘、枫桥、官庄、神山、安丰、明山、义丰、丰财、黄溪、临湖、柏林、上保、坪下、西良、金沙、官塘。
1477 年(明 成化十三年)
成化丁酉《蒲圻县志》由知县葛凤仪主修,邑人游志等纂辑成书。
1525 年(明 嘉靖四年)
邑人廖道南撰成《秦神殿礼成感雪赋》一篇,《国邱载礼庆》二章。请命藏于国史馆。同年,廖奉旨纂修《明伦大典》成书。
1533年(明 嘉靖十二年)
嘉靖癸巳《蒲圻县志》由知县吴本固主修,邑人廖道南纂辑成书。
1544 年(明 嘉庆二十三年)全县大旱
1575年(明 万历三年)知县胡其高倡修蒲圻城。
1610年(明 万历三十八年)知县张光前补修蒲坊城。
1630 年(明 崇祯三年)
知县林增志修北河城垣,以条石奠基。
1631年(明 崇祯四年)
崇祯辛未《蒲圻县志》由知县林增志主修,邑人黄图升等纂辑成书。
1636 年 (明 崇祯九年)
正月,邑人四川马湖府知府、中宪大夫邓士亮同妻汪氏、偕男日肇捐资,由蜀之嘉阳南犍匠金处可德等,铸高一丈六尺鱼篮观音大士像一尊,用船载出三峡,运回蒲圻,立于大沙州(城西北 2公里)。1966 年 9月被毁。
1640年 (明 崇祯十三年)冬月,桃李尽花。
昼瞑,路人失措,鸡犬惊散,五刻始复。
1643年(明 崇祯十六年)
六月二十日,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以轻骑百人抄小路侦探蒲折至陆水河沙子岭,知县曾拭率乡勇迎击,义军受挫而退。
七月十一日,张献忠率兵围城,占领北门浮桥,破城后,歼乡勇 3000 余人,斩杀知县曾枯及冯云路、侯定国、王廷升等。
1645 年(清 顺治二年)二月,李自成攻克蒲圻。
五月,清兵进入蒲圻,李自成率兵南撤,遇当地土豪李侍率乡勇堵击,战于大田畈。李自成受挫,撤至黄茅山、杨林处。夜,李侍率乡勇埋伏于马蹄湖畔要道处堵劫,李自成率兵渡新溪河,退出蒲圻。
1663 年(清 康熙二年)
清军征剿西山李来亨,运米民夫死者甚众。
1669 年(清 康熙八年)
四邑公堤划为五段,勒石为界,自石家墩至殷家码头长 2526 丈,分属蒲圻管修,名为"蒲折堤"。堤上刻有为"居然江上一长城"7 字。 1670 年(清 康熙十年)知县张圻隆重修南北谯楼。
1673年(清 康熙十二年)
《蒲圻县志》十五卷,由知县张圻隆主修,龚逢烈纂辑完成。
1691 年(清 康熙三十年)全县将三十里改为四乡四十四团∶城内为城厢团
东乡十团∶南勤团、荆沙团、土桥团、石坑团、洋泉团、双丘团、大贵团、占仑团、官塘团、汀泗团。
南乡十团∶大田团、白石团、来山团、马坳团、杨林团、新兴团、新店团、城西团、港口团、洪石团。
西乡十二团;白莼团、官田团、肖桥团、斗门团、车埠团、白驹团、黄土团、枫桥团、龙坑团、小柏团、洪山团、峡山团。
北乡十一团∶舰乐团、黄龙团、劈精团、方桥团、上寺团、安丰团、坪下团、池江团、马狮团、郭连团、官桥团。
1726年(清 雍正四年)知县张朱霖、毛之琇补修蒲圻城。
1736年(清 乾隆元年)县民钱某之妻,一胎产三男。
1738年(清 乾隆三年)
知县永保重修蒲圻县城,将原砖城全部更换为条石城。
1798年(清 嘉庆三年)
洋泉畈白莲教于 1795 年(清乾隆六十年)举行武装起义,历经 4 年后失败。
1836年(清 道光十六年)
知县劳光泰在县城西门外马鞍山上,用青条石修建7层高 19.7米的石塔,称"峨石宝塔"《蒲圻县志》由知县劳光泰主修,邑人但传熹纂辑成书。
1839年(清 道光十九年)
黄盖湖宋、方两姓,为挂口一带的湖草问题发生械斗,方姓死 7 人。
题来述.
1841年(清 道光二十一年)
正月十六日晨,陈宝铭率农军从崇阳直达蒲圻,在丰乐门外与守兵激战三昼夜。二十一日,清军增援,农军退走。
1844 年(清 道光二十四年),邑人王钟瑞补修蒲圻石城六门谯楼。
1852 年(清 咸丰二年)
秋,太平军兵临湖北,抚巡常大淳派人统带兵马赴崇阳、通城、蒲圻各要道堵防。十二月十三日,太平军 10 万余人,分水陆两路由湖南挺进蒲圻,十六日,陆路大军包围蒲圻城。十九日,太平军攻占蒲折城,击毙知县周和祥,全歼清兵、乡勇 2000 余人,并将县丞张汝琛、典史何耿、千总胡启太及清兵、乡勇头目王煜、马嵩庆、郭振海、张德信、宁俊干、李焕章、叶盛传等斩首。满城张贴《奉天讨胡檄告四方谕》。蒲圻、咸宁等县的"天地会"会众纷纷加入太平军。
1854 年(清 咸丰四年)
五月,湘军王鑫部在羊楼洞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击溃。
十月九日,太平军四路扑营,湘军罗泽南令兵勇偃旗息鼓,佯装无备,而后抄尾猛攻,太平军大败,死 80 余人。次日,罗泽南部进入羊楼洞。
十月十七日,太平军崇阳总制廖敬顺,探知罗泽南大部未进羊楼洞,便调 3000 余人挺进羊楼洞,罗令枪队12人佯败而走,廖令部追击,罗振鼓驰突,廖部死 200余人,被俘 18 人。
1855 年(清 咸丰五年)
羊楼洞厘金专局成立,开办厘金税收。
三月,太平军再次占领蒲圻。在沙子岭斩杀邑廪生贺寿椿等人。十月,太平军派遣六营共 3000 人驰援蒲折,败湘军于羊楼洞十月二十二日,罗泽南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进攻太平军于羊楼司。
冬月初二,罗泽南与太平军激战于蒲折城西铁山,清军杨载福等战死。双方伤亡惨重,太平军撤出县城。
冬月,罗泽南进攻崇阳太平军余部。同时进攻羊楼洞,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2 万余人迎战!与罗部李续宾交战,双方皆有伤亡。
冬月二十八日,罗泽南占领蒲折。 1856年(清 咸丰六年)
张运南、沈玉田进攻崇阳、蒲折太平军,太平军将领张庸忠、曾天爵、梁一举等阵亡。
1861年(清 咸车十一年)六月,太平军占领蒲圻县城。
七月十三日,知县孙宝田,督率团练并水师炮船,进攻太平军,占领蒲折县城。七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克通山、通城、嘉鱼、蒲圻、咸宁等地。队伍发展到15 万人
1863 年(清 同治二年)
俄商在羊楼洞、羊楼司开设茶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21-7-29 08:51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蒲圻正史,点赞!
 
回复 支持 4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9 20:54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1432年,全县并为三十里为何没有石坑渡。石坑渡是蒲圻最早古镇之一。另官塘应改为官塘驿。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9 08:57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抛砖引玉这么久,终见正史,原来二招就是县衙。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2 03:22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生活在北街(今拱极街),在蒲圻二小上学(旁边就是南城门),所以对蒲圻城的各个街道也很熟悉。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30 05:52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把一些路名复古:如颜公庙,万寿宫等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22:37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万里城 发表于 2021-7-29 20:54
1432年,全县并为三十里为何没有石坑渡。石坑渡是蒲圻最早古镇之一。另官塘应改为官塘驿。

石坑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的东乡十团之一。中华民国有石坑自治区:辖石坑、土桥、洋泉、双丘、大贵、占仑、官塘、汀泗八个团;新中国成立后属七区之一的第七区官塘驿;1956年将七个区并为五个区,属官塘区;1962年成立林业区,将官塘区的黄沙、石坑、随阳三个公社划为林业区管辖;1965年陆水水库拦洪蓄水后撤销库区石坑、大梅两个公社建置。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9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全面的蒲圻正史,点赞!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19:27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北邙 发表于 2021-7-31 18:20
作为年轻人现在才完全明白蒲圻的历史,虽然仅仅是一座小城,却也拥有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9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渣都不剩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31 18:20 来自0715圈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年轻人现在才完全明白蒲圻的历史,虽然仅仅是一座小城,却也拥有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征战杀伐,更有一种道不明的感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3-28 23: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