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人生就是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年轻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在北上广深都飘过一段时间,无奈能力有限,在自身基础上再怎么努力,也顶不过现实。
想想当时也很叛逆,在身边无数朋友的家人砸锅卖铁都要支持儿女在外扎根的大环境中,曾经把无功而返的挫败全权推给了他们为人父母的不称职,觉得向爸妈寻求经济与心理支持时,他们的无动于衷甚至一次又一次的劝返,都是对我的不关心,总以为他们是在偏激地以过来人身份定义那时的我:孩子还小、不懂事、经验少,吃了点亏鼻子抹了点灰,就知道回家了。无数次争吵、挂电话、冷战换来的只是与父母关系的僵化,与只身一人在外的无助感与孤独感。
我家里条件一般,早年父母做生意,让我的童年及学生时代日子还算过得去不会特别拘手拘脚的,可后面他们遭遇顾客扯皮,在索赔赔偿金后生意日益惨淡,最后只有放弃。背井离乡的生活,让人日渐变得不解亲情,为了一点钱放弃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拼得昏天黑地,打回家的电话越来越少,看不到父母日益的年迈,忽视了每年健康报告上医生划下的重点,就是为了回赤壁过年聚会的时候喝着茶和朋友装作淡定地说声,混的一般般,我收入比你高一点噢。
刚入社会,北上广深有种吸引力对我来说格外重要——它们可以不问你的出生,不会鄙视你家庭条件、人际关系、家族势力,它留了一部分机会,只看你是否努力能抓住。可唯独对于买房这事,这种吸引力便不再生效,当时真的很羡慕在这些城市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无需担心房子、资源、环境、户口,即便暂时丢了工作也能在城市里保持原来的生活节奏,也羡慕那些能在这些城市扎根买房的人,可要知道,所谓的屌丝逆袭、逆风翻盘的故事不是天天都在上演,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有的家庭背景、资本和能力,我们这些普通人远远不能及。
“北上广深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这句话对我们这些在外游子似乎是种心理的安抚剂,很多人都秉着一个人想从自己原来的阶层向上迁移,可能必须得离开他熟悉的环境的看法,逃离原本的家庭、家乡,拿着大包小包行李成了北上广深飘中的一员,想留在北上广深,想给自己,给家人,甚至孩子留下更好的生活和教育,奔着这样的梦想,消耗了全身的冲劲,毕竟别人都在拼着,我也不甘心逃离。
于是我在无数次自嘲中,继续埋头挤着公交车、骑着小电驴去上班,记得有回换工作,租房还未到期,图着只高出那么一点的底薪与晋升空间,足足忍受了两个多月早晚高峰来回上班花在路上2个小时的日子,人生“有幸”第一次体验到上下班路比上班还累的感觉。就这样,在外奋斗5、6年,但事实是,生活依旧很难,日日省吃俭用,存款的余额还是远远不及首付。
生活的意外,同样左右着我们这些飘们,疫情那段时间,身体也出了点状况,顶不住压力,回赤壁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刚回来时总是特别反感赤壁的慢生活,觉得赤壁夜里的灯光再怎么绚烂都不比不上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可没办法,立马回去是奢望,只能默默习惯。
那段时间,总喜欢往金三角、新街口、网红桥那片走,哪热闹哪繁华就拍拍哪去发朋友圈,向在外从前的朋友们传递着我在家也挺好和从前没区别的讯息。其实,好不好只有自己心里明白,父母给自己介绍所谓知根知底的工作,比起从前来薪资待遇总是不尽人意,好在每天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都能自己打发,约下旧友、参加点家庭聚会都还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渐渐地也就释怀了,有时候就觉得,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县城,拼死拼活,我们无非是想证明自己过得比别人好。
大城市的繁华,是足够美好,可现在不属于我,或许将来也不可能不属于我,但生活的某个阶段总是要有点盼头和念想,生活的模样一半源于我们怎么看待它,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没有那么多荒诞,没有那么多恐惧,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没有想象中的一无是处,也没有那么多前途渺茫。没必要对它们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没必要因为落差的改变慌慌张张大惊小怪,更没必要太沉溺于得失计较,因为,它们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座城,你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随时回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