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拒录虐猫考生也是育人 】#虐猫考生未被兰州大学录取# 有观点认为,因为“虐猫”不被录取,学校的处理结果过重,不宜一棍子打死。其实,这也并非个例。河南某高校曾通报学生李某某存在虐猫行为,并给予其开除学籍处分;四川一学校学生虐待流浪狗,学校给予两名学生留校察看处分。且不说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虐待动物本身也非小事,不仅涉及个人品行问题,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红线。
或许,不少网友对此事“穷追不舍”是出于情感上的不认同和朴素的是非观。也须承认,对具体细节和事件因果尚无法定论,还有进一步明晰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项数万人参与的相关调查中,九成网友赞同“研究生招录加强品德考核”。这从侧面提醒我们:品行与学识不可偏废,大众期待高校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与考核。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失德失范的事情时有发生。成绩好可以是好学生的通行证,也可能变成“坏孩子”的保护色。这不禁引人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蔡元培先生曾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从古至今,在评价人才时,有夸人“德才兼备”的,也有批评“德不配位”的——“德”始终是一个重要标准。教育之重,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在于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育。换句话说,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健全的人、“大写”的人。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用好思想品德这把“标尺”至关重要。对学校来说,不妨细化“招生简章”,尤其要明确那些“一票否决”的规则标准,以更好保障公平合理。对学生来说,在考场上答好试卷固然重要,在考场之外答好思想品德这一“无形的试卷”更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