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寻觅感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尘侵岁晚忆曾游——冬日游苏州拙政园(the end)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0:27 | 只看该作者
此帖细读下来,如饮铁观音一般唇齿留香。
   很久没看见这么好的游记了,楼主用细腻的笔触和详细的注解 ...
飞鹰 发表于 2009-12-29 17:05



    谢谢飞鹰大哥的品茗。
    你的回帖让我明白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精妙所在。
    “友”的含义不仅仅是指老朋友、故友,还可以是不相识之人。这个“友”应该说是懂得自己的人。
    “远”字的含义也不一定就是空间地区的远,有时候是时间上的远。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0:31 | 只看该作者
游此园,须先作功课,春夏最佳。
老青果 发表于 2009-12-29 16:22



    呵呵,俺是随性而游。当时居于江南,故此,总觉得有大把的时间赏周围的美景。
谁知,一别之后,只能回望。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30 10:38 编辑

七、廊

接着就要从东园西侧的长廊进入中园了,廊是南北向的。园林中总是喜欢制造”曲径通幽”的效果。故此,让你在进入另外一个景地时,总是故意若隐若现的先把它的美好景色透露一点给你,吸引你的目光和脚步。廊就很好的达到这个效果。


此四张是东园与中园之间南北长廊的最北段,途径的几个漏窗的窗棂形状各不相同,将中园风景剪成不同的图画,嵌入东墙中,隐隐传递着别处不一样的风景。

廊道尽头处,阳光将竹影投于白墙之上,疏影横斜,引人想快快步入另一处胜境。


江南的园林,既是由廊分割,又是有廊连接。廊是联系建筑的脉络,又起观景的导向作用。廊还可以蔽护游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烈日炎炎的夏日、细雨霏霏的秋春时节、漫天飞雪中,沿廊一路迤逦而去的,既有闲适美景,还有舒适的心情。

廊有直廊、曲廊、复廊、波形廊等,有的沿墙而建,有点穿园而过,有的爬上山,有的跨过池。



(廊,“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园冶》)廊是建筑物的前面增加“一步”(古建筑的一个柱间),有柱,有的还设栏杆。廊之物质功能是使室内更不会受到风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会受阳光之炎热。但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增加了空间层次。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院周设一圈廊,建筑与院子以廊作为过渡空间。另外,廊本身如一种似室内又似室外的“灰”空间,比较含蓄,所以园中好多建筑都设廊。

廊有好多类型,除了上面的形式外,还有单独而设的廊,有的绕山,有的缘水,有的穿花丛草地。还有复廊,即中间为墙,墙的两边设廊,墙上开设漏窗,人行两边,通过漏窗可以看到隔墙之景,这就是园林之空间艺术了。苏州怡园就以复廊著称,此廊将园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上海豫园也有复廊,此处空间曲折多变,情趣无穷。拙政园之中部和西部景区,也以复廊分开,而且廊的西侧用“水廊”,即廊的地面似桥面,下部是水面,柱下设墩插入水中,廊水交融,和谐得体。此廊较长,做得既弯曲而又有些起伏,十分动人。说到长廊,江南园林之长廊当数无锡蠡园之长廊,但此廊重复太多,形态板滞,不足取,乃近代所建,已属江南古典园林之余波了。)来自网上资料。

走过长廊,进入中园。中园水面开阔,多池岛假山,故此,照片中多有水面。个人感觉,江南的水,温润、灵动,于无声处滋养万物,万物皆得其灵气且温和。


(水是环境空间艺术创作的一个要素,可借以构成多种形式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庭园中的水体,有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湖、塘、渠、瀑布、喷泉、送水、落水壁泉、水幕等多种形式。水体景观的构成,往往还借助于池岸的形式,材质砌筑方法以及小桥墩、汀步植物等来加强,水中的游鱼、水生植物也能使水体生辉。

以水造景,应综合利用以上要素,结合具体的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艺术创造。

智者乐水,所以许多人都十分向往江南水乡。千百年来,江南水乡几乎就是美丽、灵秀、富足的同义词。)来自网上资料。

24
发表于 2009-12-30 13:32 | 只看该作者
怎一妙字了得~
看图、赏景、品茗~悠哉游哉,人生一大快事啊
这贴可以加精了吧~[em48]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6:00 | 只看该作者
怎一妙字了得~
看图、赏景、品茗~悠哉游哉,人生一大快事啊
这贴可以加精了吧~
Yiwang 发表于 2009-12-30 13:32



    欢迎美女一起悠哉游哉!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30 16:14 编辑

八、中园胜景

               
梧桐有凤竹虚心,倚虹桥边倚虹亭。

   
有源海棠春坞水,借来北塔寺风铃。

拙政园东部与中部的交界处,有两条并行的长廊,廊间以粉墙分隔,称之为复廊。廊墙二十五个花窗如漏,将满园春色,移步剪成一幅幅心画,迤俪成章、成虹。

廊的门总是开着,倚虹亭坐东朝西,三面临空,又称“东半亭”,倚靠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像个殷勤指点景象的导游——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

青石“倚虹桥”一画三折,有说还是明代拙政园的遗构。

不拍桥栏,不抒旧怀。看,亭南“海棠春坞”的水流,总会带着些许儿落花,盈盈地绕亭跓足;不远处的“梧竹幽居”“远香堂”,像是由工笔画家重彩细描了似的,让葱茏佳木掩映得格外清秀;水池西端,有“西半亭”与之“对景”相呼,“呼不得也,哥哥。”偶尔有鹧鸪这样叫着,飞过,不带走一片落叶;最是那号称江南第一塔的千年北寺塔,在园西千米之外,像个执长笔的书僧,不倦地在“倚虹亭”池心书写着一层层的章草,涟涟漪漪……

“婆娑青凤舞松柏,缥缈丹霞聚偓佺”,入倚虹亭的复廊门口有这样一幅柱联,很少有人追问“偓佺”为何深意,查词典可明白,那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倚倚虹亭,无须寻仙。美景如斯,一泓池水任云卷云舒,你不能成仙,至少也能欲仙吧,那怕只是闪过的一个念头,不是吗?)来自网上资料。



“梧竹幽居亭” ,旁有修竹数杆,寒岁之中,仍是青翠不已。竹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表征着自己的龙材质地,也期待着“有凤来仪”,即权贵对自己的看中和提携。明有攀龙附凤心,偏要欲拒还迎,俺看不懂,目前还不明白。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同样的亭,不同的角度。幸有夕阳,暖黄的墙面,显得不那么萧飒。

这是一座因梧桐、慈孝竹而得名的典雅的方亭。它四面都是一个圆形的门,南面是春天,欣赏春景的;西面是夏天,欣赏荷花的;北面是秋天,看落叶的;东面是冬天,是赏雪的。可惜的是,这天游玩没有大雪纷飞,否则,在此处看银装素裹,定会分外妖娆。

此张照片来自网上。很久的照片了,估计还是扫描的,但是不影响它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展示拙政园春天桃红柳绿的万种风情。

青石“倚虹桥” 一画三折

1996年,俺在读大二的时候,趁着到周庄实习的机会,曾经到拙政园一游,记得那时正是“梅子黄时雨”,印象中,俺好像站在这个石板上照了一张像。十二年之后的重游,俺愣是还在这个地方拍了一张,没有重点的照片,仅仅只是为了回忆。阳光透过空气,有质感的照在水面上,翠竹如流,波光粼粼。



网上搜罗来待霜亭照片。

在“待霜亭”四周,种着一些高耸入云的树—桔树。大家都知道,桔子只有在秋天才成熟,因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主人坐在亭里,凉丝丝的秋风扑在脸上,欣赏着一个个成熟的桔子,很是快活哦!

这张不知道拍啥?也许是水吧,或者是这满眼的绿多黄少?许是为了与下一张对比吧。这张的季节感让人恍惚。

途中经过“雪香云蔚亭”前,有一丝惊喜,此处有腊梅飘香。

雪香云蔚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称冬亭。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

“梅花香自苦寒来”,冬寒催来阵阵淡雅的梅香,这丝芬芳带给我寒意,同时也体会到了寒冬时节,“踏雪寻梅”的爽朗清幽。惟其之艰难不可得,才更显这抹淡黄和清香的珍贵、清高。




这是网上搜罗来的春天和夏天的雪香云蔚亭照片。亭子隐处在烂漫春花和夏日绿荫浓浓中。与冬天的清冷形成对比。

“借来北塔寺风铃”

无意中随手拍到的,当时夕阳西沉,满天金黄,远远地北国寺剪影如画,当时的主人,是否曾在此处,如此这般“吟赏烟霞”?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09-12-31 18:37 编辑

九、
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来自网上资料。

见山楼比较偏,故此,图片上不见人影,池畔芦苇几杆,颇是“榆柳萧疏楼阁闲”。



这张是网上找来的照片。与上一张对比一下,可以看到春暖花开时,“袅晴丝吹来闲庭院,那荼蘼外烟丝醉软。”春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当时觉得楼上窗户颇有古风,故从各个角度拍了几张。回家一查,原来这是以前江南常见的明瓦窗。明瓦是一种半透明的装饰材料,俗称“蛎壳窗”。明瓦是四角打成圆形后一块块比豆腐干大点的正方形薄片,覆在格子型的木窗户上。把窗户关起来后就象同时拉上了窗帘,外面和里面绝对是相互看不见的,太阳光也不会直接晒进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它,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存在于很多人儿时温暖的回忆里了。

时间一如既往的奔腾向前,留给我们的总是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回味。

28
发表于 2009-12-31 18:46 | 只看该作者
[em15]那个白色的墙上面的涂料都是我涂上去的,太熟悉了,观前街。。。。
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中王府--拙政园----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9:53 | 只看该作者

十、从中园往西园的路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这些望月怀人的诗词,总会记得曲廊深处惊心动魄的销魂。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寻觅感动 于 2010-1-2 13:27 编辑

十一、鸳鸯馆

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即将一个屋顶下的空间用屏风等间隔物分成两部分。此鸳鸯馆南厅名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厅名为“卅六鸳鸯馆”。南部小院原来栽种了名种山茶花“十八学士”,所以叫十八曼陀罗馆。(山茶花别名叫曼佗罗树,开的花,也就叫曼佗罗花了。金庸的《天龙八部》中写到过:傻哥哥段誉喜欢的神仙姐姐王语嫣的老妈王夫人就因爱曼佗罗花,在庄子里遍植此花,干脆把山庄也叫了曼佗山庄。曼佗罗是梵语,意为“悦意”,是佛家祥瑞之花。据说,《法华经》里佛说法时,天上飘起的曼佗罗花雨,和佛祖拈花微笑的花,都是曼佗罗花。可到底是美丽的毒花曼陀罗,还是原产中国的山茶花(曼佗罗花),历来说法不一。至于曼陀罗树,那是山茶花的古称。有一种说法: “道家言,北斗有陀罗星使者,手执此花(山茶花),后人因此名曰“曼佗罗”,看来是有人把“陀罗”和“曼佗罗”混淆了,以讹传讹,就把山茶和曼陀罗混淆了。注意曼陀罗和曼佗罗的区别,“佗”和“陀”一字之差,前者是茶花,后者是毒品。十八曼陀罗花馆东西各有两个耳室,东面的叫“来薰”,西面的叫“纳凉”。 所谓耳室,在过去饮宴的时候,是优伶歌妓的后台,也是仆役待命的场所,说白了就是后台。

北厅因临荷花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也有东西两个耳室,东面的叫“迎旭”,西面的叫“延爽”。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读过《射雕英雄传》的人,估计对这阙词印象都很深刻。形单影只、未老头先白的瑛姑,对着穿红衣的双双对对的鸳鸯,该是何等的幽怨?

问世间情为何物?到头来,身先死,情无寄。

网上搜罗照片,从此张可以看出内顶棚是拱型状;还有透过右侧门看到的蓝白相间的玻璃,透亮晶莹。这座镶嵌着七百多块蓝色玻璃使得鸳鸯馆别具一格。

听导游讲这个蓝色玻璃比较特别。

从蓝玻璃里看,会有雪景的味道。这是冬天,感觉看出去不明显,下面一张图可能会有更强烈的对比感受。

从蓝玻璃中往外看,是不是有些雪景的味道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6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