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0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趣事] 羊楼洞,三十年的回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2: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到原《光明日报》记者陈天生先生的这篇文章《说扇子》,本人亦倍感惋惜。
       陈先生是早年移民到赤壁镇的,可以说,他是我们那一代家乡人心目中的楷模,我至今还收藏了他的一本长篇报告文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摇撼中国之窗的飓风》专刊。我依稀也记得,文化大革命年代陈天生、徐金山等人的成名作《赤壁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记叙赤壁人民响应毛主席号召,消灭血吸虫病的光辉业绩,此文发表在《湖北日报》之后,他们陆续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们也没有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都能够发展成为值得敬慕的人才。
       1982年毕业于蒲圻师范的我,有幸在羊楼洞的师范学校学习、生活了两年。也亲眼目睹了羊楼洞扇筷厂的兴衰。
       记得当时的扇筷厂和师范学校是邻居,仅仅一墙之隔。我是当时的美术爱好者,当了班上的美术科代表,美术作业也常常被姚与舟老师表扬或者作为示范拿出来供同学们欣赏。
       离开赤壁二十多年了,每一次回老家和同学们说起羊楼洞这个地名,都心存感激与思念。
       那里的深山、
       那里的小溪水、
       那里让我第一次见到的鸡公车(山区的独轮车发出好似公鸡叫声)
       那里的老街、
       那里的老师、
       那里曾经的同学们、
       那里肩背五根大楠竹走出陡峭山路卖钱的男性山民、
       那里不知道毛泽东已经死去多年的老妪、
       那里山上甘甜的野生毛栗。
       那里还有扇筷厂大扇面的花鸟画,是我的最爱,曾经收藏了几副,但是,因为老家住房条件有限,多年没有时间合理管理,都被虫蛀鼠咬无法继续了。
       要说那时的老师,真的感觉很有水平,远非我们这些后来的老师所能及。
       记得我的两任班主任都和我同姓。一年级班主任张新顺老师是华中师大分配来的,一年后应招去了青海省支边,后来失去了联系。二年级张老师现在应该八十高龄了,还在继续享受快乐的人生。
       其实印象最深的要数当时虽然皓首白发、然而身体敦实健朗的俞启崇老师了。之所以印象非一般深刻,原因有二:
       其一,俞老师当时并没有带我们班的课,但是,全体师生对俞老师的学识与人品那是有口皆碑。一次我主持班级出一个“六。一”专刊,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说,“六一儿童节”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在那种资讯、工具书并不发达的年代,这个问题很多人无法回答,只好求教于当时的语文老师。但是,走在路上的语文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们,而是给我们指了指前面,说,那不是我们的“活词典”俞启崇老师吗? 你们赶快去请教,俞老师不仅仅教你们知识、意义,还能够教你们学习的方法。俞启崇老师听说来意,乐呵呵的带着我们直奔办公室。在他非常简陋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很厚的辞海,在我的印象里面,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书籍,所以非常好奇也很虔诚,这本书看上去虽然很旧但保存非常细致、完好。俞老师拿起辞海直接打开,只翻了两页纸就指着六字的词条说,应该是国际儿童节。俞启崇老师的这个动作,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头脑里面,因为我们如果要找一本字典来查字,肯定需要先查笔划、笔数等页面,然后才慢慢的翻页,慢慢的找到需要的词。这一次终于看到高手了,可以直接查找需要的字词,而且翻页那么精准,我们当时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因为我们当时对拼音并不熟悉,我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学习过拼音。
       其二,后来我们知道了,俞启崇老师的家人,有些是很有名望的非一般人物,特别是一个侄子现在已经到了不一般的高层,还曾经担任过湖北、上海的书记。俞老师当时属于被管制对象,经历了许多苦难,家人也有一些不幸的事情,特别是一个在身边的女儿。但是,我们看到老人家平时表现得非常自信、乐观。他个头不高,快六十岁了,一头短的白发,说话语速不慢,一字一顿的有时候还表现出不顺畅的发音,据说是因为不公平的批判造成的后果。
      
       中国古之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说法,在我看来,阔别三十年的羊楼洞还是那个名字,老街依然还是一条破旧的石板街。但是,物是人非成为现实的真实写照。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偶尔和一个师妹在网上奇遇,谈起羊楼洞的情况,使我更加心驰神往。于是我偶然安排时间,在老同学的陪同下,走了一趟羊楼洞。那些大的单位都已经搬迁走了。扇筷厂早就没有了踪影,可能与很多集体企业一样,在同时期走向了相同的毁灭命运。和扇筷厂情况类似,还有一个被遗弃的单位,那就是赵李桥火车站,现在已经停用而关闭的候车大厅,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喧闹,这栋往昔给我们树立崇敬形象的建筑,也在我们内心走向关闭......
       记得2008年,在接待德国瑞兹吉姆奈斯中学生交流团的时候,德国老师送给我们的礼物是音乐光盘,在德国这是简单而贵重的礼物了,因为不比中国的盗版。在桂林旅游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征求德国老师的意见,准备回赠价值相对的礼物。德国的男老师就选择了扇子,而且要我本人用毛笔写了几句话,而女老师要的是大红灯笼。由此可见,随着国际交流的常态化,扇子、灯笼等中国传统物品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其原始的使用价值和范围,只是这个时候,羊楼洞已经没有了现代扇子的制作基地,甚为可惜。
      改革开放让很多地方大发展,当然也让很多地方日益萧条,这是自然规律,不必叹息。陈天生先生能够写出这样感慨的文章,说明他对扇筷厂的印象很深,或者说对扇子的偏爱啊。其实,因为扇子的功能改变,与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样,其归属也属于自然规律吧。
      深切感谢陈天生先生给了我这样的启发和引导。



       此照片为1982年在羊楼洞的蒲圻师范拍摄。后排左起是姚与舟、张新顺、蒋祥云三位老师。前排左起为余乐新、陈金城、张大乾三位学生。
       唯有姚与舟老师英年早逝,借此真诚悼念,恩师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评分

参与人数 4经验 +90 收起 理由
红雨林 + 10 赞一个!
烽火连篇 + 10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雾里清风 + 20 赞一个!
闪马旗人 + 5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13-11-2 12:51 | 只看该作者
羊楼洞,其实跟羊,跟楼,跟洞都没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1-2 12: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看不到照片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2 13:19 | 只看该作者
日语教室 发表于 2013-11-2 12:57
楼主,看不到照片哦。。

图片我重新处理了,已经可以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2 13:21 | 只看该作者
每每看到我们赤壁很多地方曾经的繁华和今日的落败,心里就阵阵难受,楼主的文章,又让我伤感起来,真的很爱赤壁,生我养我的小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2 13:30 | 只看该作者
赤壁是我们的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2 13:37 | 只看该作者
裤子 发表于 2013-11-2 13:19
图片我重新处理了,已经可以看了。

好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2 14:12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2 14: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欣赏美文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2 19:3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细数往事的文笔,带我们又回到了那段让人难忘的记忆深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0-5 21: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