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茄子炒辣椒 于 2013-3-5 13:52 编辑
新华社北京3月5日新媒体专电中国政府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了国际标准。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当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至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早在2001年,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就已达到4.8%,哥伦比亚、古巴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达到5.6%。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想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教育做支撑。他指出,中国此次突破“4%”所释放的意义非常重大,要从简单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型到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就必须加强教育,“这不仅和研发能力密切相关,也和国民的教育水准密切相关。”
早在1993年,中国就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
持续不断的财政投入,带来了教育的显著变化。如今,中国已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学生的校舍更加安全,运转水平更高。
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受到资助,上小学、初中学杂费全免,贫困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读中等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每年可获1500元助学金;读大学每年可获3000元国家助学金,还可享受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
“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各个学段的学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学可上、求学无门。”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说。
专家认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达4%,从长远看,是中国向教育强国挺进的一个新起点。在全球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削减教育投入的背景下,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却大幅增加,显示了中央加强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
“今后国家的教育投入还将继续增长,因此,未来应研究教育经费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如何建立。”刘益春说,只有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摆正教育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切实解决好各具体领域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