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96|回复: 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功夫--梅拳(不段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9-30 17:58 编辑

  练  拳  须  知

夫人生之最幸福者体格精神之健康也,而金玉权势之不与焉。何以言之,人生身之不健康,其苦痛而不可胜言者也,虽有权势富贵,亦不能胜用矣。由斯观之,身体健康实人之最重者也。然而,人体之强壮非坠生之后即可永久保持其强也,若保持其强必有他方使之致也。但能使其强身者,良方众矣。今文明进步科学发达,西洋交通之便利,其种类之繁多不可胜计矣。虽然如是之多,而其对于人之功效,盖有偏于—方者,有益于四肢者或不健于脑,有益心气者或不健于四肢。非其无益于人,是其每种有益而不能遍于周身也。夫其有益能遍于全体发展,健壮体格活泼精神,惟学拳是为其良方矣。故云拳术者,吾中华之国粹也。
    溯拳虽甚益,其益在身矣,论其害亦不可胜算也。因功及害致有吐血殒命,体态奇形百出者,或互相嫉忌,杀身亡命,此皆当然之理也。其害既及人如是,而人之独称为吾国之粹者,其故何也?此无他,知与不知也。故古人云:知用善用者逢凶化吉,不知而滥用者遇吉成殃,善哉是言也。故练拳须知实吾人不可丝毫忽略之言也。
    拳也者种类不一,细微精妙,深远博奥,望之而无津涯,究之而无底蕴,而我之所知者为何也,曰知师礼艺者是也。人之练拳也,既知拳真练之则可知明师又何为哉。夫练拳之人,尤茫茫之大海中之孤舟乘者,虽尽力摇橹,奈朦于云雾一望无际而不辨彼岸;虽力竭喘死,而亦不能抵岸,是故必有善船术者以导之,虽裤微力转瞬间亦可至也。习拳者亦然也,如不知明师,虽尽力以练之,因无明师之善诱,其成功亦难希能冀也,宜知明师者此其一也。人当练拳之初,因不知拳之性态,是故练者只知出力而不知所当,然一节稍误则身心因之而受巨创。又练拳之著则在姿势,如姿势不顺,即使尽心力练之,而拳力亦难以因之而增长乎,故必须有明师而善效之,始能入劲矣,此宜知明师者其二也。而拳术所贵者,在其对于吾人之益甚大,而其最重者乃其武德也。有拳艺极高者因而恃艺凌人,而人莫能御之,是故国人受其害,偶遇强敌,则因之而身败名裂,此不知武德之故也。武德之能知者,则必依明师时时善诱之,以正轨行之正路之,由明师而知其真谛,如活命救灾见义勇为,此必由明师之可知能实施之于外者也,此宜知明师者之三也。今有三点宜知明师之理,歹夫愚妇无所疑也。艺之精也,固在人之用功,然必知其练法及与人体各部之生理后,始能得进步之捷径。
    练拳之法,不外上、中、下三部,亦即上、中、下三盘也。头与上肢之部谓之上,腰与胸之间渭之中,而下盘者即俗谓地盘,因其各部之不同,则练之劲路亦因而各异。上盘则以贴身靠打刁拿锁带等力为主,中盘则以欷懈柔化粘黏连随之力为主,而地盘则必有以钩挂踩蹁踢蹬拨缩之力。苟不知此,则拳之力难以上身而具神威。此拳之练法之不可不知者也。此外人虽百骸,可谓三节九段也,练习之时则必以三节九段为一体,始能全身化而为一整体之力,拳艺乃因之而精。然无步法则拳艺仍难成,因无步法犹如人之无足也,为是艺虽通则与人战亦不能胜,此步法之不可不知也。至于气之运用,则练艺知之最重者也。教之师乃吾辈模范也,有过而改之,有错而劝之,导之以正轨,行之以正路,虔心领教其益非浅。而方能成德高艺精之能者,皆由良师长辈之善教而所得厚益也。
    宜敬师爱长,敬师即敬业也,此亦练拳须知之最重要者也。常舀之,艺不在多贵在精,虽有千艺不如真传一点,练百招不如快为先,皆练拳之须知者也。






梅  拳  概  论

    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拳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于是门派生焉。迄今尤能保持原有状态者,仅梅拳耳。梅拳之始因年代之久远而不可知,传石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其内容基本则五势四门架子八方成拳拧拳梅花桩等。五势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是也。势如梅树之花叶也,而架子如树之根干河之源泉,惟其变化又为其特长矣,兹分志之。
   架子四门此拳路也,均为四平大架子,包含四门五势八方等,亦是学者必由之路,通俗所谓盘架子是也。四门为练步之法,内含挤箭躐跳跃等,步熟之后,可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使敌者如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矣。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二光。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
    八方又名谓群步,即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是也。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之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上、中、下三盘。上盘之用法:刁拿锁带,崩挑劈截,中盘则歙懈柔化,贴身靠打,下盘则钩挂踩蹁、踢镗拨缩、前后扫腿皆包于其中,可搏敌如在迷阵也。
    梅花桩览野史阅者可以见之,此为本门独有之特长,他拳之所无,可交手于桩上,遇敌可操必胜之券。而成拳为学者必由之路,初步有一定之手,如拳架焉,拧拳则无定手矣,亦可谓见劲使劲、引进落空,一力降于十会,一巧破千斤,整学乱用,见空按豆无空手矣。但练习者须经三易寒暑,方可力顺气遍周身,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此身化之谓也。待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则气化之功又达矣。再练而致神化,神色可以伤人,此达深奥境也。苟吾人尽心学之,虽不能达其巅,亦可以健身自卫矣。简之,意深笔略,至三节九段内外三合等等,会者皆闻及,学拳之方法规矩海内皆知,笔者均略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9-27 13:53 编辑

浑  元  论

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停。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底灵。【形形者一势一法也,形气合一也。真形即精气神合一之象。】
       聚  气  论

       势峥嵘气泓浓,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忽然,神以役气,气以役形,霹雳交心火动,上下左右遍体行。
      中  气  论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家所谓元气也。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元气。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秉先天之气,养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中,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一身之正当中,称为天根,号曰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明赖之,呼吸依之。“此气灵明发为五脏之神。,肺之魄,脾之意,肾之精与志,赖此主持,吸采天地之灵气,呼出脏腑之浊气,呼自命门而肾而肝而心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系焉。经络者气血之道路也。人一呼气血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昼夜八百一十丈,凡行阴阳各二十五度,共昼夜凡五十遍周于一身。自经络而达于脏腑,自脏腑而归之于经络矣,从此生肾而生骨。肾属水脏,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生血脉,乃生心而主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主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五脏以次而长,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凝气之聚也,由百骸之臭充实而实,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须臾离也。武备知此,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9-28 21:10 编辑

    阴阳入扶论

    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二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一南一北,如子午相对,又如坎卦居北之正中,离卦居南之正中,一定不易也。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势为阳势,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阳入阴附,阴入阳附说

    以背为阳,太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阳与阴附合也。腹为阴太仰而弯,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阴与阳附合也。阴催阳,阳催阴,循环无端,凡筋斗旋转势用之。
    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

    以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拉前栽之患。仰势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推后倒之忧,故俯势出者,落点疾还之以俯熟使无偏于阴也。阴来阳逆,阳来阴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落点还原,所云停成即是此法。推而至于屈者还之以伸,伸者还之以屈,高者还之以低,低者还之以高,侧者还之以正,正者还之以侧,以及斜歪纽缥,旋转往来无不皆然。逐势练去,则阴阳交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永无失着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9-29 16:09 编辑


阴阳并入,阴阳并扶说

    此仄歪势也。仄势阴阳各居其中,故左侧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并扶之。右侧势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边之阴阳并扶之。

    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

    此手膊开合势也。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亦从中劈开分入而分疾之。

    阴阳旋入旋扶说

    此平轮纽缥势,摇晃势也。势旋转而不停,气亦随之旋绕而不息,阴入阳分,阳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旋相为宫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9-30 17:59 编辑

   
阴阳各相扶说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势也。直身正势,阳气不得入阴分,阴气不得入阳分,各归本位,上至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聚,阴阳入扶,只在两头也。

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

    此斜偏侧身俯仰势也。左斜俯势,阳气自脊右下提于脊左上,斜入左前阴分;右斜俯势,阳气自脊左下提于脊右上,斜入右前阴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势,阴气自腹右下提于腹左上,斜入左后阳分;右斜仰势,阴气自腹左下提于腹右上,斜入右后阳分。斜攉斜提手用此。


阴阳乱点入扶说

    此醉形势也。醉行者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乱为入扶也。但乱之中随势而布,阴阳不相悖谬,乱而却不可乱也。
    以上总论一身之大阴阳,其入扶如此。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行于手膊之外也。“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背,手少阳经起于无名指背,手阳明经起于食指之背,皆上行循膊外而走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行于手膊之内也。“手太阴经止于大指内侧,手厥阴经止于中指内面,手少阴经止于小指内面,皆行膊内止于指也。”足背为阳,腿外为阳,三阳经行于足腿之外也,“足太阳经止于足小指内之次指背,足少阳经止于足大指内之次指背,足阳明经止于足大指内之次指背,三经皆循腿外而止于指背。”足心为阴,腿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足腿之内也。“足太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下,足厥阴经起于足大指内侧上,足少阴经起于足小指过足心涌泉穴,三经皆循腿内也。”其手足尖之伸翘颠踏,膝胯之屈伸提落,虽用法无穷,而阴阳入扶自有一定,形合则气不牵扯,形不合则气必濡滞,逐处体验无遗纤细为妙。
    以上阴阳入扶各论,斜正仰俯左右旋转诸说,此即形气合一,一身之势法也。所谓浑元一气是也,此即五势梅花桩行功之势法也。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一身之法俱以五势为主。五势者,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也。正势大势也,直出者顺势也,十字势为拗势也。曲丁腿势为小势,斜侧势为败势也。此即五势梅花拳是也,又为五势梅花桩,在桩上为梅花桩,在地上为落地梅花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10-3 09:57 编辑

论    头

    头圆像天,为法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此处不合则全身之气俱失。其气之凝聚落点有一定之处,不可不知。正俯势为入阳气,头必俯而栽,气落额颅印堂间;正仰势为入阴气,头必仰而掀,气落脑后风府间;正侧势为阴阳气俱入,头必侧而栽,气落头角耳上也;斜侧俯势为阴阳气斜入,头必俯而歪,气落额角日月间;斜侧仰势为阴气斜入,头必仰而偏,气落枕骨近项间;直势不仰不俯,不偏不斜为阴阳直入,头必正而直,气顶百会正顶心。又要知催气之法,为不牵扯,如仰势入阴气,下颏掀、胸必昂、腹必鼓、手必举、脚必翘,则三尖一气阴气自入矣。俯势入阳气,下颏勾、背必弓、手必落、脚根掀,则三尖一气阳气自入矣。侧势阴阳俱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脚颠、一脚落、一膊起、一膊插,则三尖一气阴阳并入矣。直起势阴阳上冲,头必顶肩必耸,脚起纵者翘尖提膝,不起纵者颠尖伸膝,则三尖一气阴阳俱入矣。斜侧仰俯可以类推。

论    手

    吴氏澄曰;手有五指指有三节,大指一节隐于大指之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两手合数共三十节,以像一月三十日。日冬短夏长春秋平,故中指属心主夏独长火也;小指属肾主冬独短水也;食指属肝主春;无名指属肺主秋;肝木肺金;二指等齐春秋早也。大指属脾主土,旺于四季,兼手四德独挡一面,故四指缺其三尚能持物,无大指则无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不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惟斫手气入小指外侧,荡手气入后掌,此二手五指并排一片,指尖翻翘,余手俱宜。五指圈措罗列周围,指节勾握如弓,气方擎聚不散。如竖手回勾手,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水必合土,天一生水,得地之五而成六也。平阴手平阳手,大指与中指相对领气,火必合土,地二生火,得天之五而成七也。仰邀手大指与食指相对领气木必合土,天三生水,得地之五成八也。阴棚手大指与无名指相对领气,金必合土,地四生金,得天之五而成九也。是金木水火无一可离土也。知此则指之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分毫有错,气即不入矣。至于用法则有九则:直出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分拢四也,内勾抱搂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领左上八也,斜摔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宫也。

论    拳

    拳者屈卷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也。其攥法以大指尖掐对食指第二节横纹,四指卷紧握固,一齐著力,务使分之不开、击之不散方为合窍。此乃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也。其用法也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宫九法,其气亦满扑,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势体验,不可混施。如平阴拳下栽者,中指二节领气,平阳拳上冲者,中指根节领气,侧拳上挑者,大指二节领气,侧拳下劈者小指根节领气,不拘侧平,直撞击者,
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气。明乎此,余可类推矣。

    论    足

    古人云: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又云:手有反覆以像天,足有覆无反以像地,以其能承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无倾侧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而难摇也。其用法虚实,“有两脚俱虚俱实者,有前虚而后实,后虚而前实者,有左虚而右实,右虚而左实者,有一脚之尖跟楞掌应虚而应实者。总之,全实则动移不利,不实则不稳,有颠倒之患;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飘不稳,有摇晃之忧,虚实相济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翘,“足尖伸而下入者,气下降而栽沉也,足尖翘而上勾者,气升上而飘浮也。”有横顺,“足尖有两脚齐横两脚齐顺者,有丁字步,一脚横,一脚顺也,有八字步,两脚尖微向外开,如八字之铺也,有雁行步,两脚半横半顺,排列一样如雁行之等齐也。”有轮摆,“有半旋轮,倒载车轮,仰俯无底筋斗轮,摆有内摆,有外摆,各有其用也。”有洒蹬,“洒脚后伸,蹬脚前撞。”有踢跺,“踢脚有翘跺脚、横截脚”。有拧捣,“拧脚尖旋,捣脚跟摧”能催送一身之气,“身去脚不去,则牵扯而气散。”何以扶助前手之力,“前手之气在后脚,后脚不随,身气不入,终止半筋不能充满。”足为百骸之舟楫,一腿之领袖,少有不合全体之气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细为区别,侧势前扑者,雁行步半斜顺也,十字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横后全顺也,倒吊曳身者,亦丁字步前顺后横,后步颠顺也,小四平落者,八字步脚尖两边开也,直身上攻者,双颠步并齐展,脚背尖直竖也,起纵步一脚起一脚落,前进者后步先动,后退者前步先动,起要翘脚尖,落要伸脚尖,挤步仄身前进者俱横步,挤步正身前进者,前步微横后步全顺,俱是后步先动,此即挤进后摧前也;抢步仄步前进者,俱横步。抢步正身前进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前步先动,抢前携后前带后也;拉步侧身后退者,两脚俱横,拉步正身后退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后步先退将前步拉回也;起纵横剪者,左翦先动右步,右翦先动左步,起翘脚尖,落伸脚尖也。乱点无定步,两脚尖俱伸擎颠踏任意也。纽缥步轮旋,脚尖俱颠,落点外楞着力,推我后退,两脚尖颠擎,推我不倒。分搂前栽,弓背磕头,两脚齐颠。硬膝退翦车轮脚,伸尖直腿,不可勾脚以回气,平徜步,两脚伸直猛蹬,平身直蹿。略举大概,以明变化,总以随势顺应为妙,不可乖其势逆其气,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10-5 10:33 编辑

面 部 五 行

    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唇吻开撮振脾气,眉皱睛突肾家寻。五行之气内合五脏,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肾合水。外通五窍,目为肝窍,耳为肾窍,口为脾窍,鼻为肺窍,舌为心窍,其精华注于目。其五色分应五岳,额属南岳色赤,地角北岳色黑,左额东岳色青,右额西岳色白,鼻准中岳色黄。又眉侧生属肝木,鼻通清气属肺金,眼聚精神属肾水,舌司声音发自丹田属心火,唇司容纳属脾土。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亦必随之相合,方得气实形坚之妙。故收束势者,气自肢节收入中宫,面上眉必皱,眼包收,鼻必纵,唇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内气收而外像聚也。展拓势者,气自中宫发于肢节,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开,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放而外像开也。留心熟练,内气合外之形,外形顺内之气,内外结成一团,坚硬如石,方用引法,初以掌拍之,次以拳打之,更以石袋木杵击之,由轻而重渐引渐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俗学不悟,谓故作神头鬼脸以怪模样惊人,岂通元达理之士哉。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气化精以成此形骸。既生之后,赖后天水谷之精液以化精,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质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以殚毕生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夫精以神聚,神以气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束,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充,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黄,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猛勇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为练气练形之最吃紧者,谨之秘之,慎勿轻传匪人。

阴阳转结论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故静极而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继以春夏,收藏极而发生随之。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尽而收藏随之。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秉阴阳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岂能不论哉。高为阳,低为阴,仰为阳,俯为阴,伸为阳,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正为阳,侧为阴;势高者必落之以低,阳转乎阴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连,气必不接。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若低而更低,无可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间有阴复转阴、阳复转阳者,乃一气之不尽复摧一气以促之也,非阴尽复转阴,阳尽复转阳也。明乎此则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矣。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以求快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10-5 10:36 编辑


四时行功加减论

    四时者春夏秋冬也。由冬至春,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由春至夏,天之阳阳中之阳也,由夏至秋,天之阳阳中之阴也,由秋至冬,天之阴阴中之阴也。此为四气也。四气之内又分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此为四时八节也。四时八节气候阴阳变化之不同,人之气血也随之变化不同,当春夏行功,人之气血活跃时当渐增之,当秋冬气血收藏之时当保持原状。当遇到交节之时,身体如有疲劳,此换气也。气换神疲,神疲则身劳当减练。如久练艺不进者,此为艺疲也,当加功练之。此四时行功加减法,不可不知也。

三节九段论


    三节者,又天地人三才也。人有上中下三节,身体立正两手上伸,则两臂为上节,白头至臀为中节,自胯至足为下节。两手在上像天之日月星,身体居中像人有精气神,两足在下像地有水火风。上三节手腕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三节,白头至主心骨为中节之上节,自主心骨至脐为中节之中节,自脐至两臀为中节之下节。下三节胯为根节,两膝为中节,两脚腕为下节。人体之构成有三百六十五节,像一片散沙不能团聚在一块。身一动有脚去手不去之患,是故习艺之人不懂三节九段,则落点不整,出手不能发出干百斤气力,能知三节九段,六合如一,身体自然能成一块,体重一斤,能打十斤,十斤能打百斤,有百斤之体自能打千斤之气力也。

六  合  说


    何为六合?人之一身分为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者,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六合。所谓内三合要动,外三合必随,心一动全体俱动,稍有一处不合,发手必不勇猛,落点必不坚刚,欲求疾快猛,必不能也。在练习时起身落点要整,自然能进能退,动如风吹不停,行如流星赶月,自然能达到上乘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芮伟平 于 2013-10-5 10:37 编辑

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凡事专一则治,以其有主宰有统率,虽千头万绪而总归于一辙也,如行军有帅之运筹,治家有家长规则,方能同心协力,于事有济。练气练形动性关命,其气之统领,气之归著可不究哉。头为诸阳之总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矣。如俯势而头仰,则阳气不入矣,仰势而头俯,则阴气不入,左侧俯势而头反右歪,则右半之阴阳不入,右侧俯势而头左栽,则左半阴阳不入,侧仰势亦然。直起势头反缩,则下气不得上升,直落势头反顶,则上气不得下降,右旋转而头反左顾,则气不得右入;左旋转而头反右回,则气不得左入。三阴经止于手之内,三阳经止于手之背,为背月+而往来血气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翘,一有不合则脾气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而或反掌勾手,则气必不入,平阴手直出或反掌勾手,气亦不入;阴手下栽者,掌翘则阳气不入,仰手上冲者,掌伸则阴亦不入;平阴手前荡者,平仰手栽打者,腕勾则气亦不入,侧手直打者,跌手则气不入,侧手沉入者,翘手则气亦不入。余可类推。三阳经起于足之背,三阴经起于足之下,为腿胯往来气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楞掌,脚尖之伸翘内外,一有不合则腿气不入矣。如仰势踢,脚尖若伸则阳气不入,俯势栽,脚尖若翘则阴气不入,起势直撺,脚尖若伸则气不得上升,落势下坠,脚尖若翘则气不得下降。余可类推。   

刚柔相济论

    势无三点不落,气无二尽不尽,此阴转阴中间一阳,阳转阳中间一阴之谓也。盖落点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宜用刚法。而间阴间阳是气血流行,宜用柔法。不达乎此,纯用刚法,则气不扑满,牵扯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不聚,无有归著,落点亦不坚硬。应刚而柔,则聚而不聚,应柔而刚,则散而不散,皆不得相济之妙。故善用刚者如蜻蜓点水,一落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必如是则刚柔得宜,方能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

过  气  论

    落点坚硬勇猛莫敌,赖全身之气尽摧一处也。然有用之不去、气去而牵扯不利,未知过气之法也。盖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著于四末,气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总要无雍滞无牵扯,方能来去流利,便捷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上,莫牵其下;下气在上欲入下,莫滞其上;前气在后顺其后,而前自入;后气在前理其前,而后自去;左气在右,留意于右,右气在左,留意于左。如直撞手,入气于前,不勒后手撑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手不下插,肩不下脱,气不得自肋而上升;分摆者胸不开,则气不得入于后;合抱者背不开,则气不裹于前;直起者须勾其脚,直落者易缩其项。左手气在右脚,右手气在左脚,俯势栽势前探势,宜掀其后脚之根也,坠势当坐其臀,举势宜颠其足,栽磕莫翘足,恐上顶也,踢撩莫伸脚,虑下扯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总之,气之落也归著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26 21:44 | 只看该作者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5-1-21 00: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