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赤咸 发表于 2024-12-14 21:42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4 11:09
母亲1955年工作是行政23级,月工资50元,留下五元生活费,其余都交给父亲养家。母亲在家是老大,手下有弟妹 ...

割资本主义尾巴。

热线跟帖局局长 发表于 2024-12-14 22:19

革命家庭{:250:}{:250:}{:250:}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6:23

光赤咸 发表于 2024-12-14 21:42
割资本主义尾巴。

母亲1938年出生在车埠石板街,家里成分是手工业,祖父母和父母一起靠炸麻花、雪枣、京果、翻散、猪耳朵、麻坨等副食为生,副业是编竹器。解放后就是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家人回黄龙老家劈精庙务农。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6:33

1979年底,蒲圻县委宣传部长张亚民找母亲谈话,一是到蒲圻一中当校长,二是到赵李桥当文化站长,请母亲考虑后做选择。母亲选择了二。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6:53

母亲赴任赵李桥文化站,只有龚昌荣一人负责照相洗像,位置就在火车站对面巷子里。母亲走访铁路搬运站及各乡村,组织了有文艺才能的十余人成立业余剧团。1984年离任时这个业余剧团发展到汇聚文艺人才三十余人。由于业余剧团的成立,老文化站两间房完全施展不开,1980年兴建了和蒲圻县影剧院差不多大的赵李桥影剧院,白天剧团唱戏,晚上放电影,极大丰富了赵李桥公社群众的文化生活。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7:06

四舅、五舅一直叫我母亲哥哥,不知是来家风俗习惯,还是因为母亲从17岁就开始承担养家的责任!一直到1973年我出生了,母亲才停止拿工资供养娘家。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7:21

母亲停止工资供养后,娘家实在困难,吃饭都成问题,没成家的五舅、六舅来黄盖湖投靠大姐生活,五舅在机务队开拖拉机,六舅在农场开耕田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能挣点工资给父母养家。那个年代只有吃饱肚子的想法,基本没有个人存钱的奢望!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7:27

母亲到赤壁中学任教后,六舅跟着到赤壁机修厂做钳工,学成了手艺,工资渐长!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7:36

母亲到赵李桥文化站后,外公、外婆、五舅、六舅、七舅、八姨、九舅全部投靠来到了赵李桥。外公外婆自己编竹器卖,五舅在沙子岭砖瓦厂开拖拉机,六舅在羊茶搞机修,七舅在扇筷厂做油纸伞,八姨在精致茶厂做茶,基本都能自食其力。

mayejun 发表于 2024-12-15 07:39

母亲不仅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伟大的大姐!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忆父母光荣在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