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过了七月,要不是单位通知我续签劳动合同,我竟未想起,我在赤壁已经呆了六年。说“呆”,而不是“工作”或者“奋斗”,那是因为我知道自己顶多处在“混”的层面,仅仅为了吃饱自己,说更大一点是为了养家糊口。如此而已。我知道,我远没有让自己所一如贯之的事业,更没有立常志的“志”向,我所有的也只是工作,或者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说三个,但是只是作业而已。想不通,像我这个不学无术、胸不大志的人,这六年是怎样在赤壁这个鄂南一线城市生活下去的。愈想愈纠结,竟突然头痛,脑子一时陷于昏沉,我的思想停滞了,我不得不放下一堆的桌面作业,决意去广场上吹吹风。
二
广场的大名叫赤壁人民广场,大概因为赤壁人民都可以去,因而得名,但赤壁人民习惯称之为“广场”或者“人民广场”;曾用名叫蒲圻人民广场,估摸修建时的赤壁市还不叫赤壁市,叫蒲圻市的缘故。即便如此,在蒲圻更名后的十几年里,蒲圻人民广场依然故我,广场正入口仍标识为旧名。大概去年夏季修缮,才更改为现名,可见赤壁人民对“蒲圻”的那份深深眷恋。
尽管建于上世纪90年代,广场却占地百亩(具体数字不详),气势宏伟,休闲配套设施一应齐全。可以想见,广场建成后曾经风光一时,领袖南鄂。但随着周边兄弟城市的强势崛起,尤其是咸宁、嘉鱼对楼堂场馆建设的嗜好,赤壁的人民广场终于风光不再。这座见证着这座城市辉煌的广场,也终于随着这座“在发展中落后”的城市而逐渐落伍了。
在顶着政治光环的头几年,这座城市的人民终于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这个广场上。他们换掉了破损的地砖,做了不少耗资的修修补补;他们新栽了大量树木,抢种了阴凉;他们引入了新世纪的广场审美观,人为地制造了高低起伏;他们增加了一些“火树银花”,给夜晚的广场注入光明;他们也不忘增加各种雕塑,费尽心机地想给广场的植入文化元素。尽管广场提档升级后,有过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但再也无法阻止这座城市人民对她的热爱了(或叫偏爱)。应该说,广场迎来了新生,或者说,赤壁人民重新选择了广场,这里一度繁华落寞的地带终于再次成了本地各种户外大型活动的首选地,读书节呀,泼水节呀,招聘会呀,房展呀,茶展呀,还有诸如选美大赛等各种娱乐活动都在这里粉墨登场,好不热闹。夏日来临,广场上的舞者却越来越多,数千名舞者舞出了这座城市的清凉、健康、隽秀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