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赤壁街头,大大小小、档次各异的早餐店与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的早餐品种让人眼前一亮,舌尖生津。而提起赤壁早餐,就不能不提起“大众”、“秧哥”等土生土长的“老字号”品牌,它们既是赤壁早餐丰富美味、竞相发展的推动者,又是赤壁早餐从少到多,从多到优的见证者。无疑,“大众”早已根植市民心中,其意义自然不仅仅是“过早”那么简单,而“秧哥”又有什么“背景”和独门绝技,何以在激烈的餐饮竞争中历经三十多年而屹然挺立呢?带着这个疑问,近日,笔者走访了“秧哥早餐”的开创者黄延陵。
“秧哥早餐”开创者黄延陵
早年:过早辍学,放牛砍柴修堤,竟一度不能糊口
今年68岁的黄延陵生于赤壁市新店镇朱巷村。因家庭贫寒,兄弟姊妹多达六个,黄延陵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家,开始了几年的放牛、砍柴少年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4岁那年,为了糊口,他跟着大人离开家乡,到西凉湖开始修堤工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期艰苦的工作,磨练了他的体质与心智,成了他人生中的一笔精神财富。
1974年,黄延陵结婚了。他和妻子像其他乡亲一样,在家乡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饱含热情地希望用两双勤劳的双手干出幸福的生活。除了农耕,他还先后在村里担任过8年生产队长,4年出纳。小日子忙碌着,也还比较充实,只是地少贫瘠,收入太低。随着三个孩子的先后降临,黄延陵和妻子总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总在家里也不是个事,每天很累,日子也没过好。我们得想点别的门道?”穷则思变,1986年,34岁的黄延陵带着妻子离开了热爱的家乡,开始了蒲圻城里(后更名为赤壁)34年的谋生之路。
中年:苦力做够,扁担挑家,由流动摊贩到门店经营来之不易
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刚刚来到蒲圻城里谋生的黄延陵一度很迷茫,偶尔还会产生放弃的念头。但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他没有退路。后来,在熟人介绍下,他到一个工地做了小工,起早贪黑,拉砖、抬包、拌制混凝土,脏活累活抢着干。为了每天一块六毛五的工钱,他拼了命,感冒发烧都不请假。而妻子则找到了摘茶叶的工作,夫妻勉勉强强可以维持在城里的生活。
“尽管一直很努力,可后来工钱拿到手越来越难。为此,我和老伴商量,决定自己做点小买卖,挣一分是一分,不能总是给人打工,生活太没保障。”说干就干,1988年,黄延陵和妻子瞅准老长途汽车站附近人多,结合自己有做饭的手艺,就简单准备器具、材料,挑着担子,开始了自己的32年早餐经营之旅。那时候,“在外过早”还不是很流行,他起初只做简单的热干面、汤粉、菜包子,牛肉面(粉)显得非常奢侈,成本大,也难以卖出去。
扁担、火炉、吆喝声、热乎乎的面……这构成了黄延陵对那时的清晰记忆。当然,那时候城管和小商贩还未“握手言和”,他只能“见缝插针”、“伺机而动”,一个早上忙完往往使他筋疲力尽。为了创收,他还在早餐收摊后去卖菜。直到一次,他在菜市场带的所有钱被骗光,妻子觉得他太老实,才要他一心做早餐。这时候,黄延陵一家的生活可谓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甚至,大女儿也因为没钱读书要辍学了,眼看着开始重蹈他们的命运……
“打一枪,换一地,这不是常法。”强大的生活压力,市民日渐接受“在外过早”的形式,迫使黄延陵再次寻求改变,决定“二次创业”,将步子迈得更大一点。
1994年,黄延陵来到老农业局长旭制衣厂对面,租了几个平方的小门店,开始了早餐驻店经营之路。他开始琢磨赤壁地方水土特点及市民的需求和口味,绞尽脑汁丰富早餐品种,变换、提升口感。逐步改良后的早餐,适应了消费者的最新需求,越来越受到喜爱。因为黄延陵出身农家,削瘦,老实,话又不多,看起来像田里的稻秧一样,顾客送他一个绰号“秧哥”。他不仅不生气,还为此沾沾自喜,一门心思只想经营好早餐。
干了九个月,门店被收回。黄延陵又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转接了一个门面,继续经营早餐。此后,因为各种原因,也更换了几次门店。1998年,赤壁某行政单位看中了黄延陵的手艺,他来到刚开发的新区,承包了该单位几年食堂。
晚年:老当益壮,三次创业,让更多人爱上“舌尖上的赤壁”
后来,食堂承包合同到期,黄延陵看到新区建设蒸蒸日上,人流量越来越大,又租起门店,开始谋划早餐“提档升级”。有了一定的积蓄,他对店面装饰、就餐环境、卫生质量、品种口味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今,位于赤壁人民广场旁赤马港路的“秧哥早餐”店,经营面积达150多平方米,员工近10人,干净整洁,环境清新,涵盖热干面、牛肉面、三鲜面、炸酱面、炒面等主食及花卷、蛋酒、海带骨头汤、银耳汤等辅食20多个品种,成为很多赤壁市民过早的一大选择。尽管受疫情冲击不小,复业后依然宾客盈门,戴口罩排队就餐的市民络绎不绝。
“早餐要做得好,食材是关键。”当被问及做早餐的“法宝”时,黄延陵大大方方地说出了自己想法。
他觉得,首先是精准选材,确定面、粉、牛肉等主食供应商,并长期固定,严格把关,确保材料健康、新鲜且质量稳定。比如,他采购的牛肉以牛小腿新鲜牛肉为主,确保当天购,当天加工使用。
其次,持之以勤,持之以恒。做早餐是苦差事,往往前一日备好材料,次日最迟凌晨两点就要起来投入加工工序,这样日复一日,长年累月,不容懈怠、拖延。比如,当天购回生面条,当天就要进行“过水”、“初加工”的“打面”程序,将之“升级”为热干面的半成品,凌晨两点后进行“二次加工”,并备好食油、芝麻酱、色拉油、香油、细香葱、大蒜子、萝卜丁、酸豆角、卤水汁、生抽等辅助材料,以为“开拌”做好所有准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家和万事兴,并饱含责任和感情做事。他觉得一步步走到今天,离不开老伴邓兰桂的信任理解与默默支持,离不开儿女儿媳们的齐心协力,温馨的家庭始终是他前进的支撑与动力,多次濒临困境,都是家人相扶相携、共渡难关。同时,做早餐如做人,像抚养孩子一样,讲责任,讲感情,这样才能做出更好吃的早餐。同样的食材、佐料,不同的人拌出的面味道不一样,就是因为责任心和投入感情不同。
多年来,黄延陵依靠这“三大法宝”将早餐做得有声有色,尤其做的热干面和牛肉面,纤细爽滑有筋道,色泽黄而不油腻,酱汁香鲜味儿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让人吃了回味无穷。很多市民早上大老远驱车慕名来“过早”,就是为了和家人或朋友分享几份“秧哥”的热干面或牛肉面。
近年来,看着赤壁日益向好的早餐业和发展前景,黄延陵“胃口大开”,已经不满足于一店的经营,他将目标定位为打造赤壁早餐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三十多年的经营经验和良好的口碑,他注册了“秧哥”商标,以将更健康更精美更个性化的早餐品种献给消费者,与同行携手打造更具有维度的赤壁早餐文化,让更多人爱上“舌尖上的赤壁”。
“从流动摊贩到驻店经营,再到走向地方早餐特色文化品牌之路,这算我的第三次创业。我知道会很难,但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我和家人,还有团队一起会坚定走下去。”面对未来的路,年近古稀的黄延陵充满期待,信心满满。 (部分图片来自赤壁热线及其它网络)
本帖最后由 北望 于 2020-7-4 13:24 编辑
|